• fēn
  • zh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ēn zhāng xī jù

成语解释:谓雕琢推敲文章。

成语出处:宋·陆游《谢参政启》:“至拙无能,下愚不肖,分章析句于蓬枢瓮牖之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作文等

繁体字形:分章析句

英文翻译:Disjunctive sentences

分章析句的意思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章:1.诗、文、歌曲的段落:第一章。乐章。2.章程;条目:党章。招生简章。3.条理:杂乱无章。4.图章:印章。盖章。5.佩戴在身上的标志:徽章。领章。6.古又同“嫜(zhāng)”。

析:1.分开;散开:析居。条分缕析。分崩离析。2.分析:剖析。解析几何。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3.姓。

句:[jù]1.句子:语句。词句。造句。2.用于语言:三句话不离本行。写了两句诗。[gōu]高句丽(Gāogōulí),古族名,古国名。也作高句骊。又人名用字,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

成语评论

提到"分章析句"这个成语,很多人会联想到读书时的语文课。比如老师在讲《岳阳楼记》时说:"我们要分章析句,先理清段落结构,再逐句分析比喻手法。"这种学习方法确实能帮助我们吃透经典文本,但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看似"笨拙"的阅读方式呢?

某出版社编辑曾分享过案例:他们在修订古籍时,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分章析句,结果发现明代刻本中存在27处历代传抄错误。这让我想到,当我们面对重要文献时,像考古学家那样逐字推敲,往往能发现被忽视的真相。就像拼图游戏,只有看清每个碎片的纹路,才能拼出完整画面。

有个有趣的矛盾现象:短视频时代人人都追求"3分钟读完一本书",可豆瓣上深度书评的点赞量反而持续攀升。这或许说明,碎片化阅读越盛行,系统化思考越显珍贵。就像吃快餐虽然方便,但精心烹饪的私房菜永远有人欣赏。分章析句这种"慢阅读",恰恰是抵抗思维碎片化的良方。

最近帮朋友修改商业计划书时,我把30页文档拆解成5个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关键句。这种职场化的"分章析句"让模糊的概念变得可操作,客户反馈效率提升40%。可见这个传统方法在现代职场同样适用,关键是要灵活变通——不必拘泥于字面含义,而要把握其结构化思维的精髓。

观察中小学生写作文,常发现这样的进步轨迹:开始时天马行空却缺乏条理,经过分章析句训练后,渐渐能写出结构清晰的记叙文。这让我联想到建筑师的成长过程:先要学会分解建筑结构,才能设计出既美观又稳固的作品。或许创造性思维与系统分析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双翼。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选择性地使用分章析句可能比全盘接受更明智。就像品茶师不会牛饮名茶,而是分三口细品:一闻茶香,二观汤色,三尝回甘。当我们面对重要信息时,不妨也分三步走:先把握整体框架,再解析关键段落,最后琢磨点睛之笔。这种有节奏的认知过程,往往比囫囵吞枣更有滋味。

"分章析句"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