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fēn shǎn zhī zhòng
成语解释:陕:古地名,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重:重任。指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后指朝廷对守土重臣的委任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召公主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用于官场等
繁体字形:分陝之重
英文翻译:The importance of Shaanxi
分:[fēn]1.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2.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3.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4.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5.辨别:区分。分析。6.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7.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fèn]1.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2.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3.料想:“自分已死久矣”。4.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陕:1.指陕西。2.姓。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重:[zhòng]1.重量;分量:举重。这条鱼有几斤重?2.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重。工作很重。脚步很重。话说得太重了。3.程度深:情意重。病势很重。重伤。4.重要:重地。重任。5.重视:敬重。尊重。看重。器重。为人所重。重男轻女是错误的。6.不轻率:自重。慎重。持重。7.姓。[chóng]1.重复:重出。书买重了。2.重新;再:重逢。旧地重游。重写一遍。3.层:云山万重。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难。4.使重叠在一起;摞:把两领席重在一起。5.姓。
“分陕之重”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背后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周成王年幼继位,周公和召公两位大臣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界,分别治理东西两片区域,共同承担国家重任。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分担重大责任或共同肩负关键使命的情况。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一家科技公司面临产品转型,CEO对两位副总裁说:“这次战略调整如同‘分陕之重’,市场端和技术端的突破就拜托你们了。”这种用法既点明了任务的艰巨性,又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分陕”而不是一个人全权负责?这其实反映了古人的管理智慧。就像现代企业常说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分工协作既能发挥各自优势,又能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某次我参与社区改造项目时,团队就借鉴了这个思路——擅长沟通的负责协调居民,懂设计的规划空间布局,最终效率提升了三成。
这个成语在今天依然充满生命力。比如区域经济发展中,相邻城市常会“划江而治”共同开发经济带;再比如家庭生活中,夫妻协商分担育儿责任,这些都可以看作现代版的“分陕之重”。关键不在于具体如何划分界限,而在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分工不等于割裂。就像陕地虽为界限,但东西区域仍需互通有无。去年参与跨部门协作时深有体会:明确责任范围后,定期同步进展、共享资源,才是发挥“分陕”优势的关键。这种既分工又协作的模式,或许正是这个古老智慧给现代人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