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ē cùn zhuó mó
成语解释:见“切磋琢磨”。
成语出处:宋·王安石《与孙莘老书》:“今世人相识,未见有功有切瑳琢磨如古之朋友者,盖能受善言者少。”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学术研究
繁体字形:切瑳琢磨
英文翻译:learn from each other by an exchange of views
切:[qiē]1.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切西瓜。把肉切成丝儿。切断敌军退路。2.直线与圆、直线与球、圆与圆、平面与球或球与球只有一个交点时叫做切。[qiè]1.合;符合:文章切题。说话不切实际。2.贴近;亲近:切身。亲切。3.急切;殷切:迫切。恳切。回国心切。4.切实;务必:切记。切忌。切不可骄傲。5.用在反切后头,表示前两字是注音用的反切。如“塑,桑故切”。见〖反切〗。6.姓。
瑳:玉色鲜明洁白。泛指颜色洁白。
琢:[zhuó]雕刻玉器:精雕细琢。[zuó]〔琢磨〕思索;考虑:这句话值得琢琢。磨(mo)。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切瑳琢磨”这个成语,原意是加工玉器时反复打磨,后来引申为对学问或技艺的不断钻研。比如,小明学数学时遇到一道难题,他先是查资料,再找老师讨论,最后用三种不同方法验证答案——这种反复推敲的过程,就像成语里说的“切瑳琢磨”。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为什么还要强调‘反复打磨’?”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答案。就像手机系统需要不断更新,看似“够用”的功能背后,工程师们其实修复了上百个隐藏bug。快餐式的学习或许能应付考试,但真正想掌握一门技术,依然需要像古人雕玉那样静下心来“磨”。
我见过一位木匠师傅,他做榫卯结构时总要多试装三次。徒弟觉得浪费时间,他却说:“机器打的榫口标准,但人手做的物件,多磨一次就多一分灵气。”这种态度在现代依然适用。程序员调试代码、作家修改文稿,甚至妈妈研究新菜谱,本质上都是“切瑳琢磨”的现代版。
值得注意的是,“琢磨”不等于钻牛角尖。有个学生曾把作文改了二十遍,结果反而失去原味。这提醒我们:打磨要有方向。就像玉石雕刻要先看纹理,解决问题也要抓住核心矛盾。真正的钻研,是带着思考的重复,而不是机械的重复。
最后分享个观察:现在很多人追捧“速成秘籍”,但那些真正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聊天时反而更爱讲自己“走弯路”的经历。或许这就是“切瑳琢磨”的魅力——它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愿意与问题周旋的智慧。当我们放下对捷径的执念,反而能在反复实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