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
成语解释: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贪图私利;使人头脑发昏;甚至失去理智。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赞》:“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利令智昬
英文翻译:be blinded by lust for money
利:1.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刃。利爪。2.顺利;便利:不利。成败利钝。3.利益(跟“害、弊”相对):利弊。有利。兴利除害。4.利润或利息:暴利。薄利多销。本利两清。5.使有利:利国利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姓。
令:[lìng]1.命令。2.使得:令人兴奋。3.美好:令名。4.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兄(称对方的哥哥)。5.时节:冬令。6.古代官名:县令。7.古又同“鸰(líng)”。[líng]1.〔令狐〕2.古地名。在今山西临猗一带。3.复姓。[lǐng]量词。原张的纸五百张为一令。
智:1.有智慧;聪明:明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2.智慧;见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吃一堑,长一智。3.姓。
昏:1.天刚黑的时候;黄昏:晨昏。2.黑暗;模糊:昏暗。昏黄。昏花。天昏地暗。3.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昏庸。昏头昏脑。4.又同“婚”。
“利令智昏”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生活中其实处处能找到影子。举个例子:老张是一家公司的中层员工,某天竞争对手私下提出给他一笔丰厚的“咨询费”,让他透露公司的新项目计划。老张明知这么做违法,但看着银行卡里多出的数字,还是咬牙答应了。结果呢?项目被对手抢先发布,老张不仅丢了工作,还背上了官司。
有人可能会问:老张不知道这是错的吗?当然知道!但为什么还要冒险?这就回到了成语的核心——当利益足够大时,人的理性判断容易被欲望压制。就像饿极了的人看到面包,哪怕包装上写着“可能有毒”,也会忍不住伸手。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直播间里主播喊着“最后三件!三折清仓”,小王明明不需要新外套,但看着倒计时和不断滚动的“已抢两件”提示,手指不听使唤地点击了支付。收到货后发现尺码不对、质量粗糙,这时候才捶胸顿足:“我当时到底在想什么?”
这时候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物质诱惑总能轻易攻破心理防线?心理学上的解释是,即时奖励会刺激多巴胺分泌,这种生理反应就像给大脑戴上了眼罩,让人选择性忽略风险。就像玩游戏时总想着“再赢一局就睡”,结果睁眼到天亮。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尤其需要警惕“利令智昏”的变种形态。比如职场新人为了快速升职拼命应酬喝酒,创业者被融资数字冲昏头盲目扩张。这些行为表面看是“抓住机会”,实则可能正在透支未来。就像登山时只顾盯着山顶,忘了检查脚下的绳索是否牢固。
破解这个困局的关键,或许在于建立“延时满足”的思维习惯。下次面对诱人机会时,不妨多问自己两个问题:这个选择三个月后我会后悔吗?如果这件事被公开报道,标题会怎么写?这种抽离视角就像给发热的头脑贴上退热贴,能让决策回归理性轨道。
说到底,追求利益本身没有错,就像汽车需要汽油才能跑。但千万别让油箱漏油,把整辆车都变成燃烧的火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或许才是我们最珍贵的隐形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