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ā dì yǐ qù
成语解释:刮:搜刮。形容贪官污吏大肆搜刮民财
成语出处:《新唐书·程铧传》:“军中怒曰:‘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贪官等
繁体字形:刮地以去
英文翻译:Scrape off the ground
刮:1.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把物体表面上的某些东西去掉或取下来:刮胡子。刮锅。刮下一层皮。2.在物体表面上涂抹(多用于糨糊一类稠东西):刮糨子。3.搜刮(财物)。4.(风)吹:又刮起风来了!
地:[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8.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9.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10.底子:质地。[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以:1.用;拿:以少胜多。晓之以理。赠以鲜花。2.依;按照:以次。以音序排列。3.因:何以知之?。不以人废言。4.表示目的:以广视听。以待时机。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6.跟“而”相同:城高以厚,地广以深。7.姓。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刮地以去”这个成语,听起来挺有画面感吧?它常用来形容某些人离开时把能带走的东西都搜刮干净,甚至让原地“寸草不生”。比如:“这家公司倒闭后,老板连夜转移资产,简直像刮地以去,员工连工资都没拿到。”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其实不然,它更多是强调“彻底带走”的行为,但多数时候确实带有批评的意味。
有人疑惑:“现代社会还有这种‘刮地以去’的现象吗?” 举个真实案例:某网红餐厅突然闭店,不仅拖欠供应商货款,连店里的桌椅电器都被老板低价转卖。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正是成语的现代写照。不过换个角度看,有些创业者失败后变卖设备止损,这和恶意搜刮有本质区别——关键要看行为是否损害他人利益。
有意思的是,这个成语还能用在非实物场景。比如描写人才流失:“科技公司被收购后,核心团队被竞争对手挖走,颇有几分刮地以去的架势。” 这时候的“刮地”不再是实体财物,而是指重要资源的流失。这说明成语的妙处在于其比喻性,能灵活适配不同语境。
有人可能会纠结:用这个成语会不会太夸张?其实中文成语本就讲究传神。就像我们说“挥金如土”时,没人真觉得钱变成了泥土。关键在于使用场景是否恰当——当你想强调“彻底性”和“破坏性”并存时,“刮地以去”比直白的描述更有冲击力。
在文字创作中,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刻画转折时刻。比如小说里描写军阀撤退:“马蹄声远去后,村民们回到寨子,只见粮仓见底井水浑浊,这帮兵痞当真是刮地以去。” 短短四字,既交代了事件结果,又传递出民众的愤懑,比平铺直叙更高效有力。
语言就像工具箱,每个成语都是趁手的工具。用“刮地以去”时,记得它自带的故事感和批判色彩。下次看到有人离职前拼命报销无关费用,或是景区游客乱刻“到此一游”,或许你也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现代版的刮地以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