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uā gòu mó hén
成语解释:涤除污垢,磨除伤痕。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
成语出处:唐·孙樵《与高锡望书》:“贵文则丧质,近质则太秃,刮垢磨痕,卒不能到史。”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做事
繁体字形:刮垢磨痕
英文翻译:scrape the dirt off an object and make it shine
刮:1.用刀等贴着物体的表面移动,把物体表面上的某些东西去掉或取下来:刮胡子。刮锅。刮下一层皮。2.在物体表面上涂抹(多用于糨糊一类稠东西):刮糨子。3.搜刮(财物)。4.(风)吹:又刮起风来了!
垢:1.污秽;肮脏:蓬头垢面。2.脏东西:油垢。牙垢。泥垢。3.耻辱:含垢忍辱。
磨:[mó]1.摩擦:脚上磨了几个大泡。我劝了他半天,嘴唇都快磨破了。2.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磨刀。磨墨。磨玻璃。铁杵磨成针。3.折磨:他被这场病磨得改了样子了。4.纠缠;磨烦(mò·fan):这孩子可真磨人。5.消灭;磨灭:百世不磨。6.消耗时间;拖延:磨洋工。磨工夫。[mò]1.把粮食弄碎的工具,通常是两个圆石盘做成的:一盘磨。电磨。推磨。2.用磨把粮食弄碎:磨面。磨豆腐。磨麦子。3.掉转;转变:把汽车磨过来。我几次三番劝他,他还是磨不过来。
痕:痕迹:泪痕。刀痕。伤痕。裂痕。
“刮垢磨痕”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它其实在说一件很实在的事:就像擦掉器物上的污渍、磨平表面的划痕一样,我们要修正错误,追求更好的状态。举个例子,小李在团队会议上主动承认项目方案有漏洞,随后带着同事熬夜修改细节,领导后来夸他:“你们这次真是刮垢磨痕,成果比之前扎实多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刮垢磨痕”不是简单的打扫卫生?实际上,这个成语的重点在于“主动发现问题并付出行动”。比如老张用了十年的茶杯内壁积满茶垢,儿子送他新杯子他却坚持要洗干净旧的,一边刷一边念叨:“东西用久了难免有毛病,但用心收拾照样能接着用。”这种不轻易放弃、主动改善的态度,才是成语传递的核心。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比如小王的数学试卷总因为粗心丢分,他专门用错题本记录失误,考前反复练习同类题型。三个月后成绩从70分跳到90分,老师问他秘诀,他挠挠头说:“可能就是刮垢磨痕吧?把以前漏的补上,自然就会了。”
有意思的是:追求完美和吹毛求疵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主要矛盾。我曾见过有人为了PPT配色纠结两个小时,却忽略了内容逻辑;而真正高效的人会先保证核心框架正确,再逐步优化细节——就像修补陶器要先补裂缝,再处理划痕,顺序对了才能事半功倍。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买“瑕疵品”。朋友阿琳就专门收集微瑕的瓷器,她说:“这些物件上的小缺陷反而让它们更真实。人也是这样,承认不完美,才有刮垢磨痕的空间。”这种接纳与改进并存的智慧,或许正是这个古老成语在当代的新注解。
最近重读《论语》,发现“吾日三省吾身”和刮垢磨痕异曲同工。两千年前的古人就知道,定期检视言行就像每天擦拭铜镜,时间久了,照见的自己才会越来越清晰。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