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èng fù cán gāo
成语解释:女子妆后所剩的脂粉。指闺中之作。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9回:“铜琶铁板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剩馥殘膏
英文翻译:Leftover perfume
剩:1.剩余:剩饭。剩货。大家都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2.姓。
馥:香;香气:馥郁。
残:1.不完整:残本。2.快完的;剩下的:残冬。残羹剩饭。3.伤害;使不完整:摧残。4.凶恶:残暴。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剩馥残膏”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它就像吃完饭后碗底剩下的汤汁,或者用完的香膏罐子里最后那点残留的香气——比喻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或精神财富。
举个例子:考古学家从一座古墓中发现了残缺的竹简,虽然字迹模糊,但通过专家修复,我们竟从中解读出了失传千年的医学知识。这不正是“剩馥残膏”的生动体现吗?那些看似零碎的片段,可能藏着改变认知的钥匙。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关注这些“残渣剩饭”吗?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受益于此。比如某老字号餐馆的秘制卤汁,经过五代人不断添料熬煮,如今的味道既保留着创始人的匠心,又融合了现代人的口味,这就是“剩馥残膏”在当代的延续。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对当代人尤其有启发。就像旧书摊上泛黄的笔记、祖辈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边角料”,经过用心整理都能焕发新生。我曾在整理祖父的旧物时,发现他记录的气象观测笔记,竟为研究本地气候变化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在快节奏的今天,“剩馥残膏”更像是一种生活智慧。当我们面对信息爆炸时,与其追逐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不如学会在既有资源中深度挖掘。就像用咖啡渣培育绿植、用碎布头拼贴装饰画,这种变废为宝的思维,或许正是这个古老成语给现代人的新启示。
下次看到博物馆里残缺的文物,或是家里落灰的老物件,不妨多停留片刻。那些岁月打磨过的痕迹里,可能正静静等待着与新时代产生的化学反应。正如茶壶底的茶垢越积越香,文明的传承往往就藏在这样的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