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 shān mì yù
成语解释:喻深入推究,求得事物真谛。
成语出处:明·吕坤《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如披沙拣金,劚山觅玉,不格到十分真处,怎知到十分至处?”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劚山覓玉
英文翻译:Wushan looks for jade
劚:古同“斸”。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觅:找。寻求:觅食。觅路。
玉:1.矿物,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硬度大。如白玉、墨玉、青玉、碧玉、和田玉、岫岩玉等,主要用作雕刻工艺美术品。2.比喻洁白美丽:亭亭玉立。3.敬辞。称对方的身体或行动:玉体。玉成。
“劚山觅玉”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但它背后的含义其实很贴近生活。比如有人为了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投了上百份简历,面试了十几家公司,最终被心仪的企业录用——这种“不挖到玉不罢休”的坚持,不就是“劚山觅玉”的现代版吗?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信息这么发达,为什么还要用“挖山找玉”这种笨办法?其实这里的关键在于“主动探索”。就像有位程序员为了研究新技术,连续三个月熬夜读论文、做实验,最后开发出创新功能。这种主动深耕的精神,恰恰是“劚山觅玉”的核心价值。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教育领域。有位乡村教师为了帮学生争取课外书,每周骑摩托车去县城联系捐赠,两年间攒了五千多本书。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好资源就像山里藏的玉,你不去找,它永远不会自己蹦出来。”这种行动力完美诠释了成语的现实意义。
这里有个隐藏的问题:努力和收获一定成正比吗?我的观察是,现代版的“劚山觅玉”需要加上智慧筛选。就像收藏家不会乱挖山头,而是先研究地质图再动工。去年认识个创业者,他先用三个月做市场调研,锁定精准方向后才全力投入,结果公司估值两年翻十倍。这种“精准努力”比盲目吃苦更重要。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在快节奏时代反而更有启发性。太多人追求“速成秘籍”,却忘了珍贵事物往往需要深度挖掘。就像朋友小张学插画,前半年作品平平无奇,但他坚持每天分析大师作品,两年后居然接到国际品牌合作。这种故事印证了:时间积累下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挖山”的力量。
最后想说,当我们抱怨机会太少时,或许该想想:是不是还没挖到足够的深度?就像玉石的形成需要地质运动,个人成长也需要持续突破舒适区。保持勘探者的心态,说不定下一铲子下去,就能听到玉石碰撞的清脆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