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ì dà wú bǐ
成语解释:形容力量巨大
成语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7回:“这兄弟两个各使一根铁棍,力大无比。”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形容力量巨大
繁体字形:力大無比
英文翻译:Great strength
力:1.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人力。物力。目力。脑力。药力。理解力。说服力。战斗力。3.特指体力:大力士。四肢无力。用力推车。4.尽力;努力:力争上游。维护甚力。5.姓。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比:1.比较;较量:比干劲。学先进,比先进。2.能够相比:近邻比亲。坚比金石。演讲不比自言自语。3.比画:连说带比。4.对着;向着:别拿枪比着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6.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7.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9.a)“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紧靠;挨着:比肩。鳞次栉比。12.依附;勾结:朋比为奸。13.近来:比来。14.等到:比及。
说到“力大无比”,大家会想到哪些成语?或许有人脱口而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没错,这个出自《史记》的典故,生动描绘了项羽的非凡气魄。但成语背后传递的力量感,其实有更丰富的表达形式。
比如“九牛二虎之力”就很有意思。为什么用牛和虎作比喻?古代农耕社会里,牛是重要的劳动力,而虎是山林霸主,集合这两种动物的力量,既接地气又形象。就像家里老人常说:“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柜子搬上楼”,瞬间让人联想到气喘吁吁却坚持到底的画面。
再来看“拔山盖世”。这个成语常被误认为单纯强调力量大,其实更侧重志向的宏大。就像现代创业者常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拔山盖世的创新”,这里的力量已从物理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这提醒我们:成语的运用要结合语境,才能准确传达思想。
有个有趣的发现:汉语中描述“力量大”的成语,常暗含对比或转折。比如“四两拨千斤”,表面讲巧劲胜过蛮力,实则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就像太极拳师傅教导徒弟:“别总想着用蛮力,要学四两拨千斤的智慧”,这种反差式表达往往更能启发思考。
在当代语境中,“力大无比”的内涵正在扩展。科技工作者用“算力如海”形容超级计算机,运动员用“洪荒之力”表达突破极限的决心。这些新用法既延续了传统成语的生动性,又赋予其时代特征。或许未来的成语词典里,会出现更多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力量表达。
理解成语的深层逻辑,关键在于抓住其核心意象。就像“力透纸背”原本形容书法遒劲,现在可引申为文字中蕴含的强大感染力。当看到作家说“这篇报道写得力透纸背”,我们立即明白这不仅指文字功底,更指向直击人心的思想力量。
语言是流动的江河,成语则是河床上的鹅卵石。它们既沉淀着历史的光泽,又映照着时代的波澜。下次使用“力大无比”类成语时,不妨多想想:除了物理力量,还能传递怎样的精神能量?这或许才是汉语最迷人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