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dòng shǒu dòng jiǎo
成语解释:指动手打架、动脚踢人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你却不可躁暴,便去动手动脚。打搅了事,那时我不管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状语;指动手打架,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動手動脚
英文翻译:Moving hands and feet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动:1.(事物)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流动。风吹草动。你坐着别动。2.“働”是“劳动”的“动(動)”的异体字。3.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搬动。挪动。改动。动用。兴师动众。4.使用;使起作用:动笔。动手。动脑筋。5.触动(思想感情):动心。动怒。动了公愤。6.感动:动人。不为亲情所动。7.吃;喝(多用于否定式):这病不宜动荤腥。他向来不动酒。8.动不动;常常:动辄得咎。影片一经上演,观众动以万计。
脚:[jiǎo]1.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2.物体的最下部:山脚。墙脚。3.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脚夫。脚行。[jué]同“角(jué)”。现多用角。
最近有个成语常被提起:"动手动脚"。这个词组到底该怎么理解?有人说它指实际动手操作,有人觉得是形容骚扰行为。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解释,其实恰好反映了汉语的灵活性。
看这个例子:"现在年轻人光看视频教程可不行,得动手动脚拆开机器才能真正学会修理。"这里的"动手动脚"明显是褒义,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就像上周我修电饭锅,对照说明书折腾两小时,虽然弄得满手油污,但终于搞懂了内部结构。
但换个场景就完全变味了:"同事总借着指导工作对新人动手动脚,这种行为必须制止。"这里的"动手动脚"带着明显的冒犯意味。记得朋友公司去年就有类似事件,最后那个老员工被严肃处理。这说明同一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有人问:为什么会有这种两极分化的含义?其实这反映了行为尺度的微妙性。适度接触可能代表帮助(比如教孩子系鞋带),过度接触就构成冒犯。就像医生检查身体需要专业规范,若超出必要范围就会引发争议。
现代生活中,"动手动脚"的实践价值反而更值得关注。上周去家具城,发现导购员都会手把手教顾客组装柜子。这种互动式教学确实比单纯看说明书有效得多。但要注意的是,任何肢体接触都要先获得对方明确同意。
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越是科技发达的时代,人们越珍惜动手实践的机会。像最近流行的陶艺体验课,就是通过"动手动脚"来缓解数字化生活的疲劳。这种回归实体操作的趋势,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生活的真实质感。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就像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下次听到"动手动脚"时,不妨先观察具体场景。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操作演练,还是社交场合的界限把握,保持开放心态同时守住分寸,就能让这个古老成语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