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 bīng dú wǔ
成语解释:黩:轻率。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成语出处: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他终于采纳范文程和汤若望的政见,放弃了徒恃军威的‘勤兵黩武’,采取了招降弭乱的‘文德绥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好战
繁体字形:勤兵黷武
英文翻译:Military service
勤:1.尽力多做或不断地做(跟“懒、惰”相对):手勤。勤学苦练。人勤地不懒。2.次数多;经常:勤洗澡。夏季雨水勤。他来得最勤,差不多天天来。3.勤务:内勤。外勤。4.在规定时间内准时到班的工作或劳动:出勤。缺勤。考勤。执勤。空勤。地勤。5.姓。
兵:1.战士;军队:当兵。兵种。2.军队中的最低等级:上等兵。3.武器:兵工厂。短兵相接。4.关于军事或战争的:兵书。纸上谈兵。
黩:1.玷污。2.轻率;轻举妄动:黩武。
武:1.关于军事的(跟“文”相对):武器。武装。武力。2.关于技击的:武术。武艺。3.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火。4.姓。5.半步,泛指脚步:继武。踵武。见〖步武〗。
提起“勤兵黩武”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觉得它离现代生活很遥远。其实它的核心含义是“过度依赖武力或强硬手段解决问题”,就像一个人遇到矛盾只会抡拳头,却不动脑子。举个例子,某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不断压榨员工加班、恶意打压竞争对手,结果团队怨声载道,客户反而流失——这种行为算不算一种“商业版”的勤兵黩武?
为什么历史上有些国家明知风险,仍会走上这条路?比如汉武帝晚年频繁征战导致国库空虚,唐玄宗为扩张疆域引发安史之乱。表面看是追求强大,实则忽略了“武力成本”:战争消耗资源、激化矛盾,最终可能反噬自身。这就像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却忘了工具箱里还有尺子、胶带等其他工具。
现代生活中,勤兵黩武思维是否完全消失?未必。某些家长用“军事化管理”逼孩子学习,结果导致亲子关系破裂;管理者用罚款和批评代替沟通,团队效率反而降低。这些例子提醒我们:单一依赖强硬手段,往往治标不治本。就像用消防栓浇花,水量再大也养不好植物。
有人问:“难道强硬手段完全没用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平衡。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既能守城避战,也能主动出击;新加坡在建设军队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经济。可见真正的强者懂得“该硬则硬,该软则软”,就像中医讲究对症下药,而非所有病都开猛药。
个人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警惕“隐形勤兵黩武”。比如网络骂战时的人身攻击,职场中的权力压制,甚至自我成长中的急功近利。解决问题的智慧,往往在于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学会用沟通替代对抗,用耐心替代蛮力——毕竟,能让对手心服口服的,从来不只是拳头。
观察身边那些真正做大事的人,他们或许都明白:持剑的手也需要会握笔,练兵场外更需要建粮仓。与其说勤兵黩武是历史教训,不如看作一面镜子,提醒我们在每个时代都要警惕“用力过猛”的陷阱。毕竟,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嗓门最大,而是脚步最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