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ín néng bǔ zhuō
成语解释:勤:勤奋;拙:愚笨。勤勉地干;就能够补偿笨拙所造成的不足。
成语出处:宋 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勤能補拙
英文翻译:diligence redeems stupidity
勤:1.尽力多做或不断地做(跟“懒、惰”相对):手勤。勤学苦练。人勤地不懒。2.次数多;经常:勤洗澡。夏季雨水勤。他来得最勤,差不多天天来。3.勤务:内勤。外勤。4.在规定时间内准时到班的工作或劳动:出勤。缺勤。考勤。执勤。空勤。地勤。5.姓。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耐”。2.姓。
补:1.添上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修补:缝补。补牙。补袜子。修桥补路。2.补充;补足;填补(缺额):弥补。增补。补选。候补。缺什么补什么。3.补养:滋补。补品。身体虚,需要好好补一补。4.利益;用处:补益。不无小补。空言无补。5.姓。
拙:1.笨:弄巧成拙。2.谦辞。称自己的文章、意见等:拙作。拙见。
常听人说"勤能补拙",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持续努力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就像邻居家读小学的明明,数学考试总是不及格,但他每天放学后坚持做30道计算题,三个月后居然在班级竞赛里拿了三等奖。
有人可能要问:"笨鸟先飞真的管用吗?"去年公司新来的实习生小王给出了答案。他刚入职时连最简单的报表都做不好,但坚持每天早到1小时学习Excel公式,三个月后竟能帮主管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这说明持续投入确实能突破能力天花板。
不过有个关键问题容易被忽视:怎样的勤奋才是有效的?我观察到很多人把"勤奋"误解为单纯堆砌时间。记得大学室友每天泡图书馆12小时,成绩却始终平平。后来发现他总在重复已掌握的内容,真正需要突破的难点反而逃避面对。有效的勤奋应该像凿石头,每次敲击都要对准裂缝。
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小区门口的早餐铺老板不识字,却通过每天观察客流规律,总结出不同天气的备货量;健身房那位60岁的张阿姨,靠着每天雷打不动的拉伸训练,硬是把年轻时落下的腰伤给调理好了。这些鲜活的案例都在证明,持续的努力就像滚雪球,时间会给它加速度。
需要提醒的是,勤奋不能变成自我感动的表演。见过太多人把"努力过程"当作目标本身,反而忘了思考方法和方向。个人认为,真正的勤能补拙应该像农夫种地——既要按时播种浇水,也要懂得看天时察地利。当我们学会在坚持中保持清醒,那些看似笨拙的起点,终将开出意想不到的花朵。
最后分享个小发现:观察身边那些通过努力逆袭的人,他们有个共同特点——把大目标切成可执行的小方块。就像拼图游戏,每天专注拼好一小块,不知不觉整幅图画就完整了。这或许就是"勤能补拙"最生动的诠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