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à
  • xìng
  • wě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uà xìng qǐ wěi

成语解释: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化性起偽

英文翻译:change humanity by man-made

化性起伪的意思

化:[huà]1.变化;使变化:化脓。化名。化装。顽固不化。泥古不化。化整为零。化悲痛为力量。2.感化:教化。潜移默化。3.熔化;融化;溶化:化冻。化铁炉。太阳一出来,冰雪都化了。糖放到水里就化了。4.消化;消除:化食。化痰止咳。食古不化。5.烧化:焚化。火化。6.(僧道)死:坐化。羽化。7.指化学:理化。化工。化肥。8.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绿化。美化。恶化。电气化。机械化。水利化。9.姓。10.(僧道)向人求布施:募化。化缘。化斋。化了些米面来。[huā]同“花2”。

性:1.性格:个性。天性。耐性。2.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性。弹性。药性。碱性。油性。3.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性。纪律性。创造性。适应性。优越性。普遍性。先天性。流行性。4.有关生物的生殖或性欲的:性器官。性行为。性生活。性的知识。5.性别:男性。女性。雄性。雌性。6.表示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的类别的语法范畴。语法上的性跟事物的自然性别有时有关,有时无关。如俄语名词有阳、阴、中三性。

起:1.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来。起立。起床。早睡早起。2.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飞。3.物体由下往上升:皮球不起了。4.长出(疱、疙瘩、痱子):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5.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起货。起钉子。6.发生:起风了。起疑心。起作用。7.发动;兴起:起兵。起事。8.拟写:起稿子。起草。9.建立:起伙。起会。白手起家。平地起高楼。10.姓。11.件;次: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防止了一起事故。12.群;批:外面进来一起人。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13.用在动词后,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乐队奏起迎宾曲。会场响起热烈掌声。1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他多次问起过你。想起一件事。

伪:1.有意做作掩盖本来面貌的;虚假(跟“真”相对):伪装。伪造。作伪。伪钞。去伪存真。2.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伪政权。伪军。伪组织。

成语评论

化性起伪”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举个例子就明白了。比如小明原本是个不爱看书的孩子,每天沉迷手机游戏,但在班主任的引导下,他开始每天读半小时名著。半年后,他不仅能主动分享读书心得,还带动了班级的阅读氛围——这就是“通过后天努力改变本性”的鲜活例子。

有人可能会问:“人真的能彻底改变本性吗?”其实“化性起伪”强调的是转化而非消灭。就像黏土本身没有形状,但经过陶匠的揉捏能变成精美器皿。我们与生俱来的性格可能像黏土的质地,但后天的教育、环境就像陶匠的手,能把原始材料塑造成更理想的状态。

工作中也常见这样的案例。我认识的设计师阿杰,原本性格内向到开会都不敢发言。但跟着 mentor 学习三年后,他不仅能在客户面前侃侃而谈,还培养出了独特的沟通技巧。这个过程中,刻意练习就像打磨玉石的砂纸,把原本藏在顽石里的光泽逐渐显露出来。

有个有趣的思考角度:智能手机的普及是否也算某种“化性起伪”?十年前我们根本没有刷短视频的习惯,如今这种“新本性”其实是科技环境塑造的结果。这提醒我们,主动选择成长环境比单纯强调意志力更重要。就像种植物要选合适的土壤,自我提升也要营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最后想说的是,与其纠结“本性难移”的古老命题,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起伪”的可能性上。每个清晨比昨天早起十分钟,每周尝试件新鲜事,这些微小积累就像在时间的长河里投下石子,终将激起改变自我的涟漪。毕竟连河流都会改道,人又怎会完全受困于初始设定呢?

化性起伪的造句

  1. 造句 然而,人的先天恶性可以通过“化性起伪”即后天的礼义教化、法规约束使之弃恶从善。
  2. 造句 为此,本文分四部分来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化性起伪”推出“学”之必要性和从“心有征知”分析“学”之可能性。
  3. 造句 人性本恶,一切礼义不外化性起伪,相信每一个在军中日久的统军将领对于这一先贤之语,都自是深有体悟。
  4. 造句 之后还扯了一大堆,什么圣人之言,什么化性起伪,什么小人与君子,人性之根恶劣。
  5. 造句 道家化性起伪之说,要不为无见。
  6. 造句 指出普通人只要在诸多方面进行实践,就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同时更强调“化性起伪”与“积习”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7. 造句 荀子的思想是本文的重点,尤其是对“性恶论”以及由此衍生的“化性起伪”的方法论,都作出详尽的叙述与分析,这是荀学所倡导的“君子之道”确立的前提。

"化性起伪"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