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àng
  • zuò
  • ji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iàng yù zuò jiā

成语解释:匠:工匠;作家:行家。工匠碰到行家。比喻双方本领相当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定时捉将》:“今日棋逢对手,匠遇作家也,你是好武艺为魁,我和你再战几百合。”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旗鼓相当

繁体字形:匠遇作家

英文翻译:Craftsman meets writer

匠遇作家的意思

匠:1.工匠:铁匠。铜匠。木匠。瓦匠。石匠。能工巧匠。2.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宗匠。文学巨匠。

遇:1.相逢;遭遇:相遇。遇雨。遇险。不期而遇。2.对待;款待:待遇。优遇。冷遇。3.机会:机遇。际遇。4.姓。

作:[zuò]1.劳动;劳作:精耕细作。作息制度。2.起:振作。枪声大作。3.写作;作品:著作。佳作。4.假装:作态。装模作样。5.当作;作为:过期作废。6.进行某种活动: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自作自受。7.同“”。[zuō]作坊:小器作。

家:[jiā]1.“傢”是“家伙”、“家具”、“家什”的“家”的繁体字。2.家庭的住所:回家。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上海。3.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我找到营部,刚好营长不在家。4.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农家。渔家。船家。东家。行(háng)家。5.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家。画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6.学术流派:儒家。法家。百家争鸣。一家之言。7.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上家。下家。公家。两家下成和棋。8.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家父。家兄。9.人工饲养或培植的(跟“野”相对):家畜。家禽。家兔。家鸽。家花。10.姓。[jia]1.后缀。2.用在某些名词后面,表示属于那一类人:女人家。孩子家。姑娘家。学生家。3.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指他的妻子(qī·zi):秋生家。老三家。[jie]用在修饰语后,相当于“地”、“的”,如“整天家、成年家”。

成语评论

匠遇作家”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专业领域的人遇到跨界碰撞的场景。比如一位木匠师傅偶然结识了小说家,两人合作设计了一款带有故事背景的定制家具——这种手艺与文学的交融,正是成语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这个场景值得关注?当技术型人才遇到创意型人才,就像齿轮卡上了发条,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我曾见过陶艺师为儿童绘本设计可触摸的立体插画,烧制的陶土角色让书本变得可看可玩,这就是实体技艺与虚拟想象力的握手

这样的合作常见吗?在当代其实比想象中频繁。建筑设计团队引入诗人参与空间叙事,程序员邀请舞蹈家设计交互动作——专业壁垒正在被创造性破壁。有次参观现代艺术展,亲眼见到机械工程师与水墨画家合作的作品:机械臂蘸墨作画时,那种精密与随性的对话令人难忘。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合作往往需要双向翻译能力。就像匠人要理解作家的隐喻,作家也要看懂榫卯结构的美学。这个过程可能像解谜游戏:当皮影戏传承人给游戏公司做动作捕捉顾问,既要讲清楚“三停三弯”的表演口诀,又要转化为程序员能理解的骨骼绑定参数。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专业”的边界。智能手机的诞生不就是工程师与设计师的完美联姻?下次看到跨界作品时,不妨多留意背后的思维碰撞痕迹——那些锯齿状的结合处往往藏着最有趣的创新火花。

说到底,匠人与作家的相遇不仅是职业的邂逅,更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化学反应。就像青铜器上的铭文,坚硬的载体承载流动的思想,这种刚柔相济的搭配,或许正是文明进步的永恒配方。

"匠遇作家"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