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uāng héng záo bì
成语解释:《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人勤学
繁体字形:匡衡鑿壁
英文翻译:assiduous
匡:1.纠正:匡谬。2.救;帮助:匡助。匡我不逮(帮助我所做不到的)。3.粗略计算;估计:匡计。匡算。匡一匡。4.料想(多见于早期白话):不匡。5.姓。
衡:1.秤杆。泛指称重量的器具。2.称量(liáng):衡其轻重。3.衡量:衡其得失。4.古又同“横(héng)”。
凿:1.凿子,挖槽或打孔用的工具。2.打孔;挖掘:凿一个眼儿。凿井抗旱。3.明确;真实:确凿。4.榫(sǔn)眼:圆凿方枘。
壁:1.墙:壁报。壁灯。家徒四壁。铜墙铁壁。2.某些物体上作用像围墙的部分:井壁。锅炉壁。细胞壁。3.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绝壁。峭壁。4.壁垒:坚壁清野。5.二十八宿之一。
“匡衡凿壁”这个成语,你肯定听过吧?但它的具体故事和现实意义,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咱们先来还原场景:汉朝人匡衡家里穷得买不起灯油,为了读书,他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学习。乍一听像励志鸡汤,但仔细想想,这背后藏着几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古人会为读书做到这种程度?这种精神对现代人还有用吗?
举个真实场景:同事小王刚入职时连Excel都不会用,每天下班后蹭公司网络自学到深夜。老板发现后说:“你这简直是现代版匡衡凿壁啊!”这里的“凿壁”不再是物理动作,而变成了突破资源限制的象征。表面看是赞美刻苦,其实更在强调“主动创造学习条件”的思维模式。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到处是免费网课和图书馆,还需要这种极端方式吗?重点不在具体行为,而在内核。就像玩手游时,有人会研究攻略、找漏洞提升战力,这种“想尽办法达成目标”的劲头,和匡衡凿壁本质上相通。关键不是凿不凿墙,而是遇到障碍时选择抱怨还是行动。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00后实习生反而更能理解这个成语。当他们用手机热点追更编程教程,或是把通勤时间变成“地铁课堂”,其实都在实践新时代的“凿壁”精神。环境的限制永远存在,但解决问题的创意可以层出不穷。这让我想到:真正的资源匮乏,从来不是外在条件,而是内在动力是否充足。
下次遇到困难时,不妨把“我做不到”换成“还能怎么创造条件”。就像现在很多家长在阳台布置“读书角”,本质上和凿壁借光异曲同工。当我们在手机里装满学习APP,在厨房贴满单词便签,这些微小的行动都在延续着同一种精神基因——主动靠近目标,永远比等待完美时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