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í zì jiē kǒu
成语解释:十字街头。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
繁体字形:十字街口
英文翻译:crisscross streets
十:1.九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表示达到顶点:十足。十分。十成的把握。3.姓。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街:街道,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大街小巷。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十字街口”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例子:老张站在十字街口,看着来往的车流,突然想起年轻时创业的艰难选择,感慨道:“人生啊,有时候真像这路口,选错了方向就得绕大弯。”这里的“十字街口”既指真实的路口,又暗喻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刻。
有人可能会问:成语非要和现实场景绑定吗?其实不然。比如描写小说主角在十字街口偶遇旧友,两人相视一笑化解了十年前的误会——这种用法单纯强调事件发生的地点,反而让画面更有烟火气。说白了,成语用得像不像,关键看它能不能让读者“一秒入戏”。
我注意到,现在年轻人更喜欢用这个成语表达抽象困境。比如同事吐槽:“公司要转型,我们部门就像站在十字街口,往前怕踩坑,回头又不甘心。”这种职场场景的迁移,反而让老成语焕发新活力。个人觉得,成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跟着时代“变形”,不必拘泥于字面意思。
再举个反例:如果硬把“十字街口”塞进沙漠探险的故事里,说主角在沙丘十字街口迷了路,这就会显得突兀。成语使用讲究语境适配,就像炒菜放盐,撒对了地方才提鲜。试着把成语想象成调色盘里的颜料,画市井生活用浓墨,写武侠江湖就换淡彩。
观察发现,这个成语在口语中常被拆解使用。比如大妈们聊天:“那家奶茶店当初开在十字街口,现在分店都开到省城喽!”这里虽然没完整使用成语,但“十字街口”作为地标符号,依然传递出位置关键、机遇良多的隐含信息。语言本就是活水,能流动才有意思。
下次遇到需要表达“关键节点”或“多方交汇”的场景时,不妨让“十字街口”在句子里亮个相。它就像块多功能积木,放在记叙文里能搭出画面感,用在议论文里又能变成比喻的支点。记住,好成语不该锁在字典里,而是要跑到人们的舌尖上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