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còu wàn nuó
成语解释:凑:凑集。千方百计筹集挪借资金。比喻尽力筹资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使用的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过到什么破窑里去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筹资
繁体字形:千凑萬挪
英文翻译:Ten thousand together and ten thousand move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凑:1.拼凑;聚集:凑钱。凑足了人数。大家凑到这里来听他讲故事。2.碰;赶:凑巧。凑热闹。3.接近:往前凑凑。凑到跟前。她拿起一束鲜花凑着鼻子闻。
万:[wàn]1.数目。十个一千。2.比喻很多:万众。万般。3.副词。极;很;绝对:万没想到。万不得已。[mò]〔万俟〕复姓。俟(qí)。
挪:移动:挪动。挪用。注:“挼”“捼”二字过去在“揉搓”的意义上与“挪”相通,并有nuó、ruó二读,故《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挼”“捼”处理为“挪”的异体字。但今“揉搓”义一般不再使用“挪”字,一般字、词典在“挪”字下只注nuó音,并不注“揉搓”义;而“挼”“捼”并无“挪动”义,且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又审定“挼”统读ruó,故不将“挼”“捼”作为“挪”的异体字。
“千凑万挪”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老派,但它描述的场景却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同事老张为了给孩子凑学费,东借西还、省吃俭用,最后硬是“千凑万挪”地交齐了费用。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这种临时拼凑的方式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其实短期应急未尝不可,但长期依赖就容易陷入被动。
再看一个职场案例。某创业团队为了赶项目进度,把实习生调去做设计、让会计兼管客服,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上团队已经疲惫不堪。这里自然会产生疑问:“千凑万挪”和资源整合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形成系统性安排——前者是拆东补西的权宜之计,后者则是科学配置的主动策略。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常见。比如搬家时用鞋盒装碗碟、拿行李箱当临时茶几,这种“千凑万挪”式的智慧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但若把这种状态变成常态,就像用透明胶带修补漏水的水管,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让我想到:我们是否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它的两面性。它既展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也暴露了系统性规划的缺失。就像疫情期间很多小店通过社群团购“千凑万挪”维持经营,这种灵活应变令人敬佩,但若能提前建立线上销售渠道,或许能更从容应对危机。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新手父母面对突发医疗支出,既动用了应急存款,又临时接了些兼职工作。这种“千凑万挪”虽然辛苦,却让人看到普通家庭的韧劲。但若观察那些提前配置保险、建立财务缓冲的家庭,他们的应对显然要从容得多。这说明应急能力和风险防范从来不是对立选项,而是可以相辅相成。
当我们再听到“千凑万挪”的故事时,或许可以多问一句: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能不能少凑点、少挪点?毕竟生活就像搭积木,临时拼凑能立住已属不易,但若能找到更稳固的搭建方式,或许能创造出更持久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