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ān chā wàn bié
成语解释:形容事物各不相同;有许多差别。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文遂导师》:“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有很多的不同
繁体字形:千差萬别
英文翻译:differ in thousands of ways
千:1.数目。十个一百。2.比喻很多:千锤百炼。3.“秋千”的“千”。
差:[chā]1.义同“差”(chà):差别。差异。2.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2中,2是差。也叫差数。3.稍微;较;尚:差可。天气差暖。[chà]1.不相同;不相合:差得远。2.错误:说差了。3.缺少;欠:差点儿。还差一个人。4.不好;不够标准:质量差。[chāi]1.被派遣去做的事;公务;职务:兼差。出差。2.旧时指被派遣的人;差役:听差。解(jiè)差。[chài]同“瘥”。[cī]见〖参差〗(cēncī)。
万:[wàn]1.数目。十个一千。2.比喻很多:万众。万般。3.副词。极;很;绝对:万没想到。万不得已。[mò]〔万俟〕复姓。俟(qí)。
别:[bié]1.分离:告别。临别纪念。久别重逢。别了,我的母校。2.另外:别人。别称。别有用心。3.转动;转变:她把头别了过去。这个人的脾气一时别不过来。4.姓。5.区分;区别:辨别。鉴别。分门别类。6.差别:天渊之别。7.类别:性别。职别。派别。级别。8.用别针等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物体上:把两张发票别在一起。胸前别着一朵红花。9.插住;用东西卡住:皮带上别着一支枪。把门别上。10.用腿使绊把对方摔倒。11.两辆车朝同一方向行驶时,一辆车强行驶入另一辆车的车道,使不能正常行进:别车。12.表示禁止或劝阻,跟“不要”的意思相同:别冒冒失失的。你别走了,在这儿住两天吧。别一个人说了算。13.表示揣测,通常跟“是”字合用(所揣测的事情,往往是自己所不愿意的):约定的时间都过了,别是他不来了吧?[biè]改变别人坚持的意见或习性(多用于“别不过”):我想不依他,可是又别不过他。
成语作为汉语的精华,为什么能形成“千差万别”的特点?举个例子,“画蛇添足”和“锦上添花”同样描述多余的行为,但前者带贬义,后者却隐含善意。这种差异源自不同历史场景的演化——比如战国时期贵族斗富的故事催生了“买椟还珠”,而民间生活经验则孕育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有人会问:成语如何在不同场合正确使用?疫情期间媒体报道“众志成城”时,这个词突然从书本跳进现实;朋友创业时说“摸着石头过河”,瞬间拉近了交流距离。关键在于理解其情感色彩,比如形容团队合作用“勠力同心”比“乌合之众”更得体,虽然两者都涉及群体行为。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某些成语正在突破传统用法。年轻人把“见异思迁”改成“见异思迁工作群”,戏谑职场跳槽现象;网络热词“躺平”虽不是成语,却延续了“守株待兔”的寓言逻辑。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成语也在时代冲刷中焕发新意。
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上的铭文,会发现“克己复礼”这类成语承载着三千年前的价值观。而现代人用“破釜沉舟”形容考研决心,用“背水一战”描述商业竞争,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恰恰说明:真正优秀的语言符号,既能扎根历史,又能嫁接当下。
观察市井生活里的成语运用会更有意思。菜市场大妈说“物美价廉”,其实在用《礼记》的智慧砍价;出租车司机念叨“轻车熟路”,无意间实践着《韩非子》的驾车哲学。语言的生命力不在于被供在词典里,而在于融入普通人的呼吸节奏。
最近重读《世说新语》,发现“管中窥豹”原本形容文人雅士的洞察力,如今更多用于提醒避免片面判断。这种语义迁移如同树木的年轮,记录着社会认知的变化轨迹。或许再过百年,“人工智能”也会沉淀为某个成语的组成部分,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