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ēng
  • táng
  • bà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ēng táng bài mǔ

成语解释:升:登上;堂:古代指宫室的前屋。拜见对方的母亲。指互相结拜为友好人家。

成语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指结拜为友好人家

繁体字形:升堂拜母

英文翻译:Ascend to the throne

升堂拜母的意思

升:1.由低往高移动(跟“降”相对):升旗。上升。旭日东升。2.(等级)提高(跟“降”相对):升级。3.容量单位,符号L(l)。1升等于1000毫升。4.容量单位,10合(gě)等于1升,10升等于1斗。1市升合1升。5.量粮食的器具,容量为斗的十分之一。6.姓。

堂:1.正房:堂屋。2.专为某种活动用的房屋:礼堂。课堂。食堂。3.旧时官府中举行仪式、审讯案件的地方:大堂。过堂。4.用于厅堂名称,旧时也指某一家、某一房或某一家族:三槐堂。5.用于商店牌号:同仁堂(北京的一家药店)。6.堂房:堂兄。堂弟。堂姊妹。7.a)用于成套的家具:一堂家具。b)用于分节的课程,一节叫一堂:两堂课。c)旧时审案一次叫一堂:过了两堂。d)用于场景、壁画等:三堂内景。一堂壁画。8.姓。

拜:[bài]1.过去表示敬意的礼节:对拜。叩拜。跪拜。引恭敬地:拜托。拜访。拜望。拜请。[礼拜]宗教徒对神敬礼或祷告。转周、星期的别称。2.行礼祝贺:拜年。拜寿。3.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结成某种关系:拜将。拜师。[bái][拜拜](外)再见。引结束某种关系。

母:1.母亲:母女。老母。母校。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3.属性词。(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母鸡。母牛。这头驴是母的。4.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5.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母机。失败乃成功之母。6.姓。

成语评论

升堂拜母”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古老,但它背后藏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意。举个例子:小明第一次带朋友回家,妈妈特意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朋友临走前郑重地说:“今日升堂拜母,感谢阿姨的照顾!”这句话瞬间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为什么古人要“升堂拜母”?其实这和古代的社交礼仪有关。堂屋是家中最正式的场所,而“拜母”则代表对长辈的敬重。比如三国时期,孙策和周瑜是生死之交,周瑜到孙策家做客时特意拜见其母,既表达对朋友的重视,也展现了家族间的亲密关系。

放到今天,这个成语还能用吗?当然可以!比如两家公司合作时,负责人主动拜访对方创始团队的家庭聚会,笑着说:“咱们这也算现代版升堂拜母了!”这种带着幽默的尊重,往往能让合作更顺利。

个人观点时间:现代人可能觉得“仪式感”太麻烦,但换个角度看,正是这些具体行动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就像在婚礼上给父母敬茶,和“升堂拜母”传递的是同一种心意——把重要的人,带进自己的生命地图里。

再举个反例:小李总是把朋友挡在家门外,理由是“家里乱”。时间久了,朋友觉得他不够坦诚,关系渐渐疏远。你看,拒绝“升堂拜母”式的交心,有时候就像给友情设了道玻璃墙。

下次遇到需要建立深度连接的场景,不妨想想这个成语。无论是带新同事参加家庭烧烤,还是邀请客户参观公司总部,本质都是在说:“我把最真实的自己/团队展示给你看。”这种诚意,永远是最硬的社交货币。

最后留个思考题:在视频通话就能解决沟通的时代,面对面“升堂拜母”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或许答案就藏在人类基因里——我们需要真实的温度,而不仅是像素点的排列。

升堂拜母的造句

  1. 造句 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2. 造句 他便捡着周瑜和孙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的故事讲给诸葛亮听,又言道“曲有误,周郎顾”。
  3. 造句 于是,周瑜便让出靠道边的大宅院给孙策居住,且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4. 造句 历史书上说孙策与周瑜有升堂拜母之义,却也并非杜撰,起码说对于周城瑜来说,这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5. 造句 其实周瑜早已与孙策如兄弟般,都已经升堂拜母过了,此话其实是说与高帅听。
  6. 造句 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7. 造句 瑜乃推道南大宅与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升堂拜母"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