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àn
  • wén
  • bàn
  • b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bàn wén bàn bái

成语解释: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成语出处: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主要的缺点就是古文多,半文半白的味道很大。”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说话或文章

繁体字形:半文半白

英文翻译:half literary and half vernacular

半文半白的意思

半:1.二分之一;一半(没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前,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后):半尺。一斤半。半价。过半。一年半载。2.在…中间:半夜。半路上。半山腰。半途而废。3.表示很少:一星半点儿。一鳞半爪。4.不完全:半新的楼房。房门半开着。5.姓。

文:1.字;语言的书面形式:甲骨文。英文。2.文章:散文。议论文。3.文言:半文半白。4.指文科:文理分科。5.非军事的。与“武”相对:文职。文武双全。6.柔和;不猛烈:文弱。文火。7.旧指礼节、仪式等:繁文缛节。8.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9.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文身。文双颊。10.文饰;掩饰:文过饰非。11.⑪量词。用于旧时的铜钱:一文不值。

半:1.二分之一;一半(没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前,有整数时用在量词后):半尺。一斤半。半价。过半。一年半载。2.在…中间:半夜。半路上。半山腰。半途而废。3.表示很少:一星半点儿。一鳞半爪。4.不完全:半新的楼房。房门半开着。5.姓。

白:1.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2.光亮;明亮:东方发白。大天白日。3.清楚;明白;弄明白:真相大白。不白之冤。4.没有加上什么东西的;空白:白卷。白饭。白开水。一穷二白。5.没有效果;徒然:白跑一趟。白费力气。6.无代价;无报偿:白吃。白给。白看戏。7.象征反动:白军。白区。8.指丧事:白事。9.用白眼珠看人,表示轻视或不满:白了他一眼。10.姓。11.(字音或字形)错误:写白字。把字念白了。12.说明;告诉;陈述:表白。辩白。告白。13.戏曲或歌剧中在唱词之外用说话腔调说的语句:道白。独白。对白。14.指地方话:苏白。15.白话:文白杂糅。半文半白。

成语评论

嘿,大伙儿听说过“半文半白”这词儿没?说白了就是那种文绉绉又夹带大白话的成语,好比往酸辣汤里撒把冰糖——既熟悉又新鲜。你比如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前半截儿像市井俚语,后半截儿却透着股子《聊斋》味儿,这种混搭可不就是活生生的语言魔术嘛。

有人可能要问:“这种半文半白的说法到底有啥妙处?”您瞧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个典型例子。前半句像老学究摇头晃脑,后半句突然转成老农蹲田头唠嗑,这种反差反而让道理更扎心。就像隔壁王大爷教育孙子:“做人要学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文白混着说,年轻人反而记得牢。

再来举个接地气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可太有意思了。前半截正经八百像衙门告示,后半截突然蹦出市井智慧,这反差就跟相声里的包袱似的。您琢磨琢磨,要是光说“何不食肉糜”多端着啊,换成“饱汉不知饿汉饥”立马就鲜活起来了,这可不就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么?

依我看呐,这些半文半白的成语就像语言界的混血儿,既有老祖宗的底蕴,又带着烟火气。好比现在年轻人爱穿的汉服混搭球鞋,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接上了时代地气。下次您要是写文章卡壳了,不妨试试这类成语,保准能让文字既显文化又不端着。

要我说,语言本就是流动的活水。就像“不到黄河心不死”这种说法,既有文言的精炼,又有白话的力道,用起来比纯文言更带劲儿。说到底,甭管黑猫白猫,能逮住耗子的就是好猫。咱们用成语不也是这个理儿?管它文白比例怎么调配,能把道理讲透彻的就是好表达。

半文半白的造句

  1. 造句 更多章节在《航海三国》,并在修改已发章节的半文半白的词句为现代汉语,使读者阅读更为流畅。
  2. 造句 虽然走的是半文半白的路子,但并不难懂,相反,还别有一番韵致。
  3. 造句 听着杨康半文半白的一番话,包小伟似懂非懂,但是。
  4. 造句 格兰特的英语,在关卓凡笔下化成半文半白的中文。
  5. 造句 小说背景在宋朝,以古典章回体形式写出,半文半白,纯文学小说。
  6. 造句 半文半白不文不白,根本就是生拉硬套**不通,还“皇帝诏曰呢”。
  7. 造句 王鹏想到自己可能练成神功,再加上他一直研究的那个圆环也被毁了,他倒也没什么其他的心思了,只望能早点参透这篇半文半白的文章早日练成神功.
  8. 造句 我的头有些晕,仔细地想着刚才看到的那些内容,什么话都说不出,端木一云的文字有些奇怪,一会儿文言,一会儿白话,可能当时人们的书面语就是半文半白的吧。

"半文半白"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