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uá wū shān qiū
成语解释:壮丽的建筑化为土丘。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成语出处:三国 魏 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紧缩式;作谓语、分句;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繁体字形:華屋山丘
英文翻译:the vagaries of fortune
华:[huá]1.美丽而有光彩的: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2.精英:精华。含英咀(jǔ)华。3.开花:华而不实。春华秋实。4.繁盛:繁华。荣华富贵。5.奢侈:浮华。奢华。6.指中国或汉族:华夏。中华。华裔。华胄(a.华夏的后裔;b.贵族的后裔)。华工。7.敬辞,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华翰(称人书信)。华诞(称人生日)。华居(称人住宅)。8.头发花白:华发(fà)。华颠(指年老)。9.指时光:年华。韶华。[huā]古同“花”,花朵。[huà]1.〔华山〕山名,在中国陕西省。2.姓。
屋:1.房子:房屋。屋顶。茅草屋。2.屋子:里屋。外屋。一间屋住四个人。3.(Wū)姓。
山: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高山。山顶。2.像山的东西:冰山。3.蚕蔟:蚕上山了。4.山墙:房山。
丘:1.土堆;小山:小丘。2.坟墓:丘垄。3.用砖石将灵柩封闭起来。也指这样的坟墓。4.量词。水田分隔成大小不同的块,一块叫一丘:一丘田。
“华屋山丘”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是“盛极而衰”的意象。举个例子: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如今只剩《清明上河图》中的笔墨痕迹。曾经的雕梁画栋化为荒草土坡,就像开封城外真实的考古现场,游人面对夯土遗址时,脑海里浮现的正是“华屋山丘”四个字。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用这么文雅的词?直接说“物是人非”不行吗?其实二者有微妙区别。比如杭州雷峰塔在1924年倒塌前曾是江南胜景,重建后的新塔虽更宏伟,却让老辈人感叹“少了沧桑味”。这里用“华屋山丘”就比“物是人非”更突出物质载体的消亡过程——不仅是时间流逝,更是实体存在的剧烈转变。
当代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上海外滩的和平饭店,旋转门里西装革履的金融新贵与墙上黑白老照片里的长衫商人形成奇妙对照。这种场景下说“真是华屋山丘啊”,既点出了建筑功能的时代转变,又暗含对商业文明迭代的观察。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特别适合用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期,比如传统书店转型网红咖啡馆的过程。
有个有趣的现象:在苏州园林修复工程中,工人们会故意保留部分残缺砖雕。这种“修旧如旧”的理念,某种程度上是在抵抗“华屋山丘”的必然性。这让我想到,人类对永恒的追求与自然规律的对抗,就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本身就有美学价值。
下次路过城市改造中的老街区,不妨驻足看看脚手架后的旧墙斑驳。那些正在消失的粮油店招牌与新兴的共享办公空间,何尝不是活着的“华屋山丘”?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既读懂沧桑变迁的必然,又能从废墟里看见新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