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án qù běi lái
成语解释:指来来往往
成语出处:唐 杜牧《汉江》:“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指来来往往
繁体字形:南去北來
英文翻译:From south to North
南:[nán]1.方向。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指南针。南方。2.指中国南方:南货。南味。[nā]〔南无〕梵语音译词。佛教用语。表示尊敬或皈依:南阿弥陀佛。无(mó)。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北:[běi]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2.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bèi]古同“背”,违背,违反。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南去北来”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奔波忙碌的状态。比如有人问:“南去北来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它说的不仅是地理上的方向变化,更隐喻着现代人为了生活或理想不断切换场景的常态。
举个例子:老张是公司销售总监,上周刚在深圳签完合同,这周又飞到哈尔滨见客户。同事们调侃他“南去北来忙成陀螺”,他却笑称这是“用高铁里程丈量事业版图”。这种状态像极了候鸟迁徙,表面看是地理位置的变动,实则藏着目标明确的生存智慧。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种奔波真的有必要吗?其实关键看如何定义价值。去年认识个自由摄影师,她上半年在云南拍梯田,下半年到漠河追极光。别人眼中的“折腾”,在她这里却成了创作灵感的源泉。这让我想到:或许“南去北来”的深层意义,在于主动选择生活节奏的权利。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这个词组还暗合时代特征。如今跨境电商主播昼夜颠倒对接不同时区,远程办公族清晨连线欧美团队、深夜对接亚太客户。这种新型的“南去北来”,正在重新定义传统的工作边界。有趣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用间歇式旅居代替固定住所,把地理位移变成自我更新的方式。
我总觉得,这个成语自带动态平衡的美感。就像古人说的“流水不腐”,适当的流动性能激活思维。但也要警惕变成无头苍蝇似的盲目奔波。上周遇到个创业者,他坚持每季度给自己安排三天“静默日”,这种刻意制造的停顿,反而让接下来的“南来北往”更有方向感。
观察街角的便利店或许能获得启发:24小时营业的店铺,店员会轮流值班;全年无休的货架,商品按季节轮换。这种动静交替的智慧,或许正是应对现代版“南去北来”的解药。当移动成为常态时,学会在奔波中种植小确幸,才是真正的生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