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án
  • lái
  • bě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nán lái běi qù

成语解释:泛指来来往往

成语出处: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这里是大道官塘,怎没个行人南来北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分句;指来来往往

繁体字形:南來北去

英文翻译:South to North

南来北去的意思

南:[nán]1.方向。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指南针。南方。2.指中国南方:南货。南味。[nā]〔南无〕梵语音译词。佛教用语。表示尊敬或皈依:南阿弥陀佛。无(mó)。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北:[běi]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2.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bèi]古同“”,违背,违反。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成语评论

“南来北往”这个词儿,乍一听像是火车站广播里的提示音,其实它藏着更深的烟火气。比如有人写:“地铁口南来北往的上班族,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每天重复着相似的轨迹。”这时候你可能会问:这成语不是形容人多吗?怎么还带点机械感?其实啊,这里用“南来北往”既点出了人流方向,又暗戳戳表达了现代生活的单调性。

菜市场里倒有个鲜活的例子。张大爷总爱说:“我这菜摊子,南来北往的客人都尝得出山东大葱和福建竹笋的区别。”等等,这不是在说方向问题吗?怎么扯到食材上了?原来成语在这儿变成了连接地域特色的桥梁——不同方向的客人带来了不同的味觉记忆,而摊主正是通过这种流动观察人间百态。

最近看纪录片时记下一句解说词:“候鸟南来北往的迁徙路线,暗合着地球磁场的呼吸节奏。”这时候问题又来了:动物迁徙和成语有什么关系?创作者把人类活动的成语套用在自然界,反而让我们发现了个冷知识——原来人类口中的“方向感”,在自然界早就是生存必备技能。

我常去的茶馆墙上挂着幅字画,写着“茶香不怕巷子深,南来北往皆知音”。开始觉得这搭配挺刻意,直到有天看见广东客人和蒙古汉子因为一壶普洱聊得火热才明白——成语里的方向差异,在特定场景下反而成了打破地域隔阂的契机。就像那个下午,窗外的车流确实在南北穿梭,但屋里的人早就不分东西了。

有人质疑:现在导航软件都能精确到米了,这种方向性成语还有存在必要吗?上周打车时师傅的话倒是点醒了我:“系统总让我走北二环,可要是赶上学校放学,南边小路反而更快。”你看,科技能计算最短路径,但生活的智慧往往藏在那些南来北往的实际经验里。

记得去年参加市集活动,组织者用荧光笔在地图上标出“南来北往创意摊位”。当时觉得这标签土得掉渣,结果逛着逛着发现——卖陕北剪纸的旁边是潮汕手拉壶,做苏绣的阿姨正和做湘绣的姑娘交流针法。这种人为制造的“方向感”,反而碰撞出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化学反应。

说到底,“南来北往”早就跳出了单纯的方向描述。它像块老磁铁,既能粘住具体的人流车流,又能吸起抽象的文化碰撞。下次再听到这个词,不妨多问句:这里说的真是地理方位吗?说不定藏着更耐人寻味的流动与交汇呢。

"南来北去"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