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án zhī běi zhī
成语解释:南枝向暖,北枝受寒。比喻彼此处境的苦乐不同。
成语出处:唐 李峤《鹧鸪》诗:“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比喻处境的苦乐不同
繁体字形:南枝北枝
英文翻译:be in situations which are very different
南:[nán]1.方向。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指南针。南方。2.指中国南方:南货。南味。[nā]〔南无〕梵语音译词。佛教用语。表示尊敬或皈依:南阿弥陀佛。无(mó)。
枝:[zhī]1.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枝。枝干(gàn)。竹枝。节外生枝。枝柯。枝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2.量词,指杆形的:一枝铅笔。3.古同“支”,支持,分支。[qí]古同“歧”,岔。
北:[běi]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2.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bèi]古同“背”,违背,违反。
枝:[zhī]1.由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树枝。枝干(gàn)。竹枝。节外生枝。枝柯。枝节(a.由一件事生发的其他问题;b.细碎的,不重要的)。2.量词,指杆形的:一枝铅笔。3.古同“支”,支持,分支。[qí]古同“歧”,岔。
“南枝北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描述植物的方位,实际上它源于唐代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用来比喻处境不同的人或事物。比如一棵长在山坡上的树,南边的枝条沐浴阳光、生长茂盛,北边的枝条却常年被阴影笼罩,枝叶稀疏。这种差异不是枝条本身“不努力”,而是环境带来的天然影响。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同一家公司的新人,小张被分配到市场部,每天和客户打交道,能力快速提升;小李在后勤部门,工作重复性高,成长较慢。这就是“南枝北枝”的职场版——所处位置不同,发展机遇自然有差别。但北枝未必永远弱势,如果后勤部推行数字化改革,小李反而可能成为第一批掌握新技能的人。
自问:这个成语的核心是强调环境决定一切吗?并非如此。它更像在提醒我们关注“差异的合理性”。就像柳树的北枝虽然长得慢,却能避开强风侵袭;销售岗看似风光,实则要承受业绩压力。每个位置都有独特的生存智慧,关键是用对方法。
最近看到个有趣的案例:两家奶茶店开在同一条街,南边店铺客流量大但租金高昂,北边店铺人少却靠近学校。南边店主用快节奏外卖模式盈利,北边店主开发学生定制套餐,反而建立了稳定客群。这恰好印证了“南枝北枝,各有活法”的道理——差异本身可以转化为特色。
自问:为什么古人用树枝作比喻?树木生长缓慢而稳定,能直观展现时间积累的效果。古人观察到:向南的枝条三年就能开花,向北的可能五年才结出果实,但这种“慢”反而让木质更紧密。就像现代社会总强调“快速成功”,但那些稳扎稳打的人,往往后劲更足。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对当代人最大的启示是:不必盲目羡慕他人的“阳光面”。朋友在海外留学看似光鲜,可能正为文化差异苦恼;同事升职加薪的背后,或许牺牲了健康。就像北枝不会硬要扭转方向生长,找准自己的生态位更重要。我家阳台的绿萝,放在书架上向阳的那盆叶子发黄,反倒是角落里的长得油亮——有时候,避开“主流赛道”反而活得更好。
最后想说的是:风向会变,阳光会移,没有永远的优势位置。十年前电商是“南枝”,现在直播带货成了新风口;昨天还在聚光灯下的行业,明天可能面临转型。真正重要的是像树木那样,既抓住阳光雨露,也练就抵御寒霜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