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án
  • yào
  • běi
  • yī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nán yào běi yīng

成语解释:鹞、鹰:两种猛禽。在南为鹞子,在北为老鹰。比喻性格严峻的人。

成语出处:《晋书·崔洪传》:“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性格刚直严峻的人

繁体字形:南鷂北鹰

英文翻译:Southern harrier and Northern Eagle

南鹞北鹰的意思

南:[nán]1.方向。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指南针。南方。2.指中国南方:南货。南味。[nā]〔南无〕梵语音译词。佛教用语。表示尊敬或皈依:南阿弥陀佛。无(mó)。

鹞:鸟类。雌雄羽色不同。体形瘦长,翅、足及尾均长,头略像鸮(xiāo)类,在地上做巢。

北:[běi]1.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左手的一边,与“南”相对:北方。北辰(古书指北极星)。北上(古代以北为上,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与“南下”相对)。北极星(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国(指中国北部)。2.打了败仗往回逃:败北。[bèi]古同“”,违背,违反。

鹰:鸟,上嘴呈钩形,颈短,脚部有长毛,足趾有长而锐利的爪。是猛禽,捕食小兽及其他鸟类。种类很多,如苍鹰、雀鹰、老鹰等。

成语评论

南鹞北鹰”这个成语,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动物,但它实际比喻的是不同地域的人性格或才能的差异。比如,南方人像鹞子一样灵活机敏,北方人像老鹰一样刚毅果敢。举个例子:在一家跨区域合作的公司里,来自杭州的小王总能快速调整方案适应市场变化,而哈尔滨的老李则擅长在关键时刻拍板决策,两人搭档被称为“南鹞北鹰的黄金组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域差异?其实这和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息息相关。南方气候湿润、水网密布,人们需要灵活应对多变的自然环境;北方冬季严寒、幅员辽阔,更需要坚韧不拔的品格。就像江南的园林讲究移步换景,而北方的长城追求绵延万里,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不同的群体特质。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并不是给人贴标签。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既能在互联网行业快速迭代(鹞子的敏捷),也能在创业过程中咬牙坚持(鹰的毅力)。我认识的一位敦煌壁画修复师,既有南方人的细腻手法,又带着西北戈壁锤炼出的耐心,这种融合恰恰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框架。

现代人该如何看待这种差异?与其争论哪里的人更优秀,不如像调色盘一样欣赏不同色彩。就像做菜时,江浙的糖醋排骨和东北的锅包肉各有风味,但放到同一个餐桌上反而更显丰盛。工作中遇到不同风格的同事,不妨把南方人的变通和北方人的魄力看作互补资源,这样团队反而能走得更远。

有个有趣的现象:如今高铁网络让“南鹞北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曾在高铁上遇见个北京小伙,说着地道的京片子却在研究潮汕工夫茶,他说这叫“地理基因重组”。这种文化交融或许正在创造新的成语,就像智能手机既需要芯片的精密(南),也需要电池的续航(北),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产品。

"南鹞北鹰"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