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īn
  • sh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í xīn shì fó

成语解释:佛:佛陀。佛教禅宗认为修行无须他求,只要求之于内心,便可以悟道成佛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七卷:“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佛教等

繁体字形:即心是佛

英文翻译:The heart is the Buddha

即心是佛的意思

即:1.靠近;接触: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2.到;开始从事:即位。3.当下;目前:即日。即期。成功在即。4.就着(当前环境):即景。5.姓。6.就是:荷花即莲花。非此即彼。7.就;便: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即改。8.即使:即无他方之支援,也能按期完成任务。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是:1.对;正确(跟“非”相对):一无是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你说得极是。应当早做准备才是。2.认为正确:是古非今。深是其言。3.表示答应的词:是,我知道。是,我就去。4.姓。5.指示代词。这;这个:如是。由是可知。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日天气晴朗。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7.与“的”字配合使用,有分类的作用:这张桌子是石头的。那瓶墨水是红的。我是来看他的。8.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他是一片好心。咱们是好汉一言,快马一鞭。院子里是冬天,屋子里是春天。9.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他跑得满身是汗。10.“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不能混淆:去年是去年,今年是今年,你当年年一个样哪!。说是说,做是做,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11.在上半句里“是”前后用相同的名词、形容词或动词,表示让步,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长了点。东西旧是旧,可是还能用。我去是去,可是不在那儿吃饭。12.用在句首,加重语气:是谁告诉你的?。是国防战士,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13.用在名词前面,含有“凡是”的意思: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14.用在名词前面,含有“适合”的意思:他想的很是路。这场雨下的是时候。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15.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你是吃米饭是吃面?。他不是走了吗?。你是累了不是?⑾(必须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我打听清楚了,他那天是没去。这本书是好,你可以看看。

佛:[fó]1.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2.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fú]1.〔仿佛〕同“仿”。2.古同“”,违背,违反。[bì]古同“”,辅弼。[bó]古同“”,兴起。

成语评论

即心是佛”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用大白话说,其实就是“你的心本身就是佛”。举个例子,小明最近工作压力大,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后来他读到这个词,突然意识到:“对啊!我老想着去外面找解决办法,但其实答案可能就在自己心里。”于是他开始每天静坐十分钟,观察自己的焦虑从哪来,结果反而找到了调整状态的方法。

有人可能会问:这道理是不是太虚了?其实关键在“即”这个字。就像老王种花,总抱怨土壤不好、天气差,直到有天他琢磨“即心是佛”,突然开窍:我光盯着外部条件,怎么不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浇错了水?后来他调整了照料方法,月季反而开得更艳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向外求不如向内看。

现代人常陷入一个误区——遇到困难就想换环境、换工作、换对象。但按“即心是佛”的逻辑,重点应该是先搞明白:我到底想要什么?我的判断标准是不是被外界影响了?就像年轻人小赵,原本跟着大流考公务员,后来通过写日记梳理内心,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做手工皮具,现在开了家工作室反而过得踏实。这种转变,不就是“心即佛”的活例子吗?

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当人们真正实践这个概念时,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层是“找佛”,以为要追求某个高大上的境界;第二层是“疑佛”,发现原来答案就在日常琐事里;最后才是“用佛”,像邻居李姐那样,遇到婆媳矛盾时不再较劲对错,而是先管住自己的情绪,结果关系反而缓和了。这过程就像剥洋葱,越往里剥,眼泪流得越多,但味道也越真实。

当然,有人会质疑:光靠“修心”就能解决问题吗?这里有个关键区分——心不是逃避现实的挡箭牌,而是行动的指南针。就像创业的老张,他常说:“我相信即心是佛,所以每次做决定前先问自己:这个选择是出于恐惧,还是出于信心?”这种心态让他熬过了三次创业失败,第四次终于成功。可见真正重要的,是把内心的觉知转化为具体行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即心是佛”反而显出特殊价值。当各种成功学教你“要怎么做”时,这个概念提醒我们“先看清自己”。就像手机需要定期清理缓存,我们的心也需要时常整理。下次当你感到迷茫,不妨试试这个土办法:拿张纸写下所有纠结,然后挨个问自己——这个问题里,有多少是外界灌输的焦虑,有多少是内心真实的声音?答案可能会让你吓一跳。

"即心是佛"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