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áo
  • shèng
  • xù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ì cháo shèng xùn

成语解释:前几代皇帝的遗训。比喻旧的教条

成语出处:梁启超《谭嗣同传》:“先遣内侍持历代圣训授君,传上言。”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歷朝聖訓

英文翻译:Sermon of the past dynasties

历朝圣训的意思

历:1.经历;经过:来历。历程。历时半年。身历其境。2.统指过去的各个或各次:历年。历代。历次。历届。3.遍;一个一个地:历访各校。历试诸方,均无成效。4.姓。5.推算年月日和节气的方法;历法:阳历。阴历。农历。6.记录年月日和节气的书、表等:日历。挂历。天文历。

朝:[cháo]1.朝廷(跟“野”相对):上朝。在朝党(执政党)。2.朝代:唐朝。改朝换代。3.指一个君主的统治时期:康熙朝。4.朝见;朝拜:朝觐。朝顶。5.面对着;向:脸朝里。坐东朝西。6.表示动作的方向:朝南开门。朝学校走去。7.姓。[zhāo]1.早晨:朝阳。一朝一夕。朝令夕改。2.日;天:今朝。一朝有事也好有个照应。

圣:1.最崇高的:圣地。神圣。2.称学识或技能有极高成就的:圣手。诗圣。3.指圣人:圣贤。4.封建社会尊称帝王:圣上。圣旨。5.宗教徒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圣经。圣灵。6.姓。

训:1.教导;训诫:教训。训话。训词。训了他一顿。挨了一通训。2.教导或训诫的话:家训。遗训。3.训练:培训。轮训。军训。4.准则:不足为训。5.解释(词义):训诂。6.姓。

成语评论

历朝圣训中有哪些成语至今仍被使用?比如唐代李世民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被浓缩为成语,用来比喻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这类成语为什么能跨越千年?因为它们用简单意象讲透复杂道理,比如用“水与舟”的互动让普通人也能理解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自《资治通鉴》,现在常被用来提醒决策者多角度思考。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职场中同样适用——当团队领导只听某个小团体的意见时,往往会做出偏离实际的判断。这让我联想到现代企业的匿名反馈机制,本质上和古代“广开言路”的思路一脉相承。

有人问:“圣训成语会不会过时?”看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就知道,这种胸怀至今仍是公务员考试的必背内容。我在参观开封府遗址时,发现导游用这个成语讲解古代官员考核标准,游客们反而比听GDP数据时更专注,说明人性化的表达永远有感染力。

明代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催生出“雷厉风行”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形容高效执行。但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改革遭遇的阻力让这个成语暗含了“快刀斩乱麻”的决绝。现代项目管理中的敏捷开发模式,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改革精神的数字化延续。

最让我触动的是“防微杜渐”这个成语。它源自汉代官员的奏折,本意是防范细微隐患。如今家长用它教育孩子别忽视小错误,医生用它解释慢性病预防。这种将治国智慧降维应用到日常生活的过程,恰恰证明传统文化不是摆在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智慧长河。

当我们在短视频里看到“克己复礼”被改编成自律主题的段子,或是在地铁广告里发现“居安思危”变成理财产品的标语,不必觉得违和。这些穿越时空的词语重组,正说明经典从未远离——它们只是换了件衣裳,继续参与着当代人的精神建构。

"历朝圣训"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