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ù tiān chǐ wǔ
成语解释:①谓与宫廷相近。②极言地势之高。
成语出处:宋·黄庭坚《醉蓬莱》词:“尽道黔南,去天尺五。”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去天尺五
英文翻译:high altitude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尺:[chǐ]1.市制长度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尺约合33.33厘米。2.泛指量长度和画图用的器具:卷尺。丁字尺。3.像尺的东西:计算尺。[chě]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2”。
五:1.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见〖数字〗。2.姓。3.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见〖工尺〗。
“去天尺五”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先别急着查字典,咱们先看个例子:小张站在珠峰大本营仰望山顶,突然感叹:“这山尖和云层之间,怕是真的只差一尺五寸!”同行的老登山队员拍拍他肩膀:“这就是‘去天尺五’嘛,形容山势高耸入云。”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高山吗?其实不然。前两天看城市规划展览,设计师指着超高层建筑模型说:“楼顶观景台离天空也就‘去天尺五’的距离”。你看,现代建筑同样适用这个充满诗意的表达。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个成语在北方方言里还保留着生活化的用法。上周在胡同口买煎饼,大娘麻利地翻着饼皮念叨:“这鏊子烧得火旺,离灶王爷也就去天尺五喽!”让我突然意识到,传统文化早已融入市井烟火。为什么古人选择“一尺五寸”这个具体数字?查阅古籍发现,汉代一尺约合23厘米,一尺五寸差不多是现代35厘米。这个距离既保留想象空间,又让夸张手法显得真实可信,可见古人用词之精妙。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之处在于空间感的营造。它不像“高耸入云”那样直白,而是用具体数字触发联想,就像电影里的仰拍镜头,让人自动脑补出巍峨壮观的景象。下次描述高层建筑、高山峻岭,甚至表达对目标的向往时,不妨试试这个自带画面感的成语。
最近在科技论坛看到个有意思的用法。有位工程师介绍新研发的无人机:“在6000米高空巡航时,摄像头捕捉到的云层,真有种去天尺五的震撼。”这种跨领域的活用,让古老成语焕发新生机。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自带夸张属性。就像说“白发三千丈”,重点在传达感受而非实际测量。有次听导游介绍古塔时说“塔尖离天只有一尺五”,外国游客当真要借尺子验证,闹了个文化差异的笑话。最后分享个实用小技巧:想快速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东方明珠塔顶层的玻璃栈道上——脚下是透明的观景平台,头顶是触手可及的云朵,那种“去天尺五”的既视感,保管你过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