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óng
  • zhèn
  • ku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fā lóng zhèn kuì

成语解释: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也能听到。发:开启;振:振动;聩:耳聋。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

成语出处:清 蕊珠旧史《京尘杂录 厂年玉笋志》:“如洛钟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唤醒麻木的人

繁体字形:發聾振聵

英文翻译:very enlightening

发聋振聩的意思

发:[fā]1.送出;交付:发货。分发。印发。发了一封信。2.发射:发炮。百发百中。3.产生;发生:发芽。发电。发水。发病。4.表达:发表。发布。发誓。发言。发议论。5.扩大;开展:发展。发扬。发育。6.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发家。暴发户。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7.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面发了。发海参。8.放散;散开:发散。挥发。蒸发。9.揭露;打开:发现。揭发。发掘。10.姓。[fà]头发:毛发。须发。白发。假发。理发。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聋哑。耳聋眼花。

振:1.摇动;挥动:振翅。振笔疾书。2.振动:共振。谐振。振幅。3.奋起;振作:振奋。振起精神来。听说比赛开始,观众精神一振。4.姓。

聩:耳聋:振聋发聩。

成语评论

发聋振聩”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但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某位环保专家在演讲中突然说:“如果现在不控制塑料污染,十年后每个新生儿血液里都会有微塑料。”这话像一记重锤,让原本低头玩手机的听众齐刷刷抬头——这不就是“发聋振聩”的典型场景吗?原本习以为常的问题,被尖锐地揭开后果,瞬间唤醒人们的警觉。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的重要提醒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唤醒力度”。比如老师提醒学生复习是日常督促,但若某天校长展示往届学生因沉迷游戏错失人生的真实案例,教室里突然鸦雀无声,这种直击心灵的震撼效果,才配得上“发聋振聩”四个字。它不只是传递信息,更要打破思维惰性。

我在博物馆见过一个巧妙运用这个成语的展区。策展人把清朝闭关锁国时期的贸易数据,和同期欧洲工业革命成果做成对比动画。当“1793年英国使团带来蒸汽机模型”与“嘉庆帝将其视为奇技淫巧”两行字幕并列时,观众席响起此起彼伏的叹息。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更能发聋振聩地展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现代人常抱怨信息过载,但真正具备发聋振聩力量的内容反而稀缺。就像刷短视频时,突然看到消防员演示的“电动车充电起火实验”:正常充电的画面突然爆燃,火舌半分钟就吞没整个房间。这种视觉冲击比贴十张安全告示都管用,第二天小区里违规充电的现象真的减少了。这让我想到,有价值的信息传播,需要找到那个能戳破认知气泡的“破壁点”。

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打破常规的发聋振聩式表达。就像ChatGPT刚问世时,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原来机器能写出逻辑通顺的论文”。这种技术突破不仅改变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刷新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边界。当某个现象或观点具备这种认知刷新力时,我们就正在见证又一个发聋振聩的时刻。

发聋振聩的造句

  1. 造句 鲁迅的文章常能发聋振聩。
  2. 造句 鲁迅有感于中国人民愚昧和麻木,很需要做发聋振聩的启蒙工作,于是他放弃学医,改用笔来战斗。
  3. 造句 他这篇文章一刊登出来,立即收到了发聋振聩的效果。
  4. 造句 当年鲁迅先生利用手中的笔杆写出了发聋振聩的绝世之作。
  5. 造句 清脆的声音发聋振聩,霎时间一扫阴霾、云消雾散!睁眼看时,心爱的兰儿依旧好端端地坐在身边。
  6. 造句 柳云的话发聋振聩,令不少江家子全身剧震,却是被柳云这话引起心*共鸣,如梦初醒,又如醍醐灌顶。
  7. 造句 这一记灌篮发聋振聩,连文祥也是点头称赞。
  8. 造句 远处离老远就听到了,练武的声音发聋振聩,听起来就要人感觉心潮澎湃,可见练武人之多。
  9. 造句 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喊,随即纷纷叫嚷不休,声响发聋振聩,势如雷霆万钧以待发号。
  10. 造句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此书以其醒目的标题、新奇的论调和发聋振聩的先知式的预言,广泛地吸引了西方各界读者。

"发聋振聩"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