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ǔ ér dài zhī
成语解释: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繁体字形:取而代之
英文翻译:replace
取:1.拿到手里:取款。取行李。把电灯泡取下来。2.得到;招致:取乐。取暖。自取灭亡。3.采取;选取:取道。录取。可取。给孩子取个名儿。4.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代:1.代替:代课。代笔。代销。2.代理:代局长。3.姓。4.历史的分期;时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5.朝代:汉代。改朝换代。6.世系的辈分:第二代。下一代。老一代。我们这一代。7.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级,代以上为宙,如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以下为纪。跟代相应的地层系统分类单位叫做界。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生活中总有些场景,我们习惯用固定说法表达感受。比如"拖延症又犯了",这句话像块用旧的抹布,虽然顺手却缺乏新意。换成"明日复明日"如何?既保留原意,又带点文绉绉的趣味。
为什么需要替换老套表达?不妨举个工作场景:当同事说"这个项目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听着就像白开水般寡淡。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是不是立刻在脑海里燃起篝火画面?成语的魔力在于用四个字就能激活整幅场景。
替换成语要注意什么?有个朋友曾闹过笑话,把"他做事很仔细"改成"他像绣花姑娘穿针"。虽然生动,却让听众误以为在嘲讽对方。这说明选择比喻时要考虑语境适配性,别让生动的成语变成尴尬的误会。
当代人如何活用成语?我常观察年轻人把"摸鱼"说成"浑水摸鱼",把刷短视频称作"走马观花"。这种古词今用的智慧,既传承文化又充满时代感。就像给旧瓷器插上鲜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往往产生意外惊喜。
有读者问:替换成语会不会显得刻意?上周参加读书会,听人用"雪中送炭"形容及时雨政策,全场都露出会心微笑。关键不在成语本身,而在是否用得恰如其分。就像西装革履参加酒会合适,穿着去爬山就滑稽了。
走出会议室时,听到实习生对方案的评价从"还不错"变成"瑕不掩瑜",整个走廊仿佛都明亮了几分。语言就像调色盘,成语就是那些特别鲜亮的颜料,用得巧妙能让日常对话变成流动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