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ǒu yōng ruò chuān
成语解释:《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舆论之害。
成语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繁体字形:口壅若川
英文翻译:Choked mouth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壅:1.堵塞:壅塞。2.把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上:壅土。
若:[ruò]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若辈。[rě]见〖阿兰若〗、
川:1.河流:河川。高山大川。百川归海。2.平地;平野:米粮川。一马平川。八百里秦川。3.指四川:川马。川菜。
“口壅若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简单:当众口一词、议论纷纷时,就像河水被堵塞后可能决堤一样,容易引发不可控的后果。比如一个公司内部突然传出裁员谣言,管理层如果选择沉默,员工们私下猜测、焦虑蔓延,最终可能导致团队士气崩溃——这就好比“口壅若川”,堵住的信息反而成了隐患。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让大家自由讨论呢?”其实关键在于“如何引导”。比如某次社区改造计划,居民意见分歧严重,居委会没有压制争议,而是组织公开辩论会,把“口壅若川”的压力转化为建设性对话。结果大家发现,看似对立的诉求背后,其实都藏着改善居住环境的共同愿望。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家长群里因为孩子分班问题炸开了锅。有人主张按成绩划分,有人坚持随机分配,消息刷屏到半夜。这时候班主任发了一条消息:“明晚七点开线上会,咱们现场抽签+讨论利弊如何?”群里立刻安静下来——你看,及时疏通“口壅”的状态,比让焦虑情绪像洪水一样泛滥明智得多。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疑惑:“这和‘三人成虎’有什么区别?”其实二者角度不同。“三人成虎”强调谣言的传播力量,而“口壅若川”更侧重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集体情绪积压。就像去年某科技公司新品泄露事件,高管们拼命删帖封号,结果小道消息越传越离谱,最终发布会关注度反而暴跌。
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对现代人特别有启发。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中,与其试图控制每句话的流向,不如学会在合适的位置开凿“导流渠”。毕竟堵得住屏幕上的文字,堵不住人心里的嘀咕。就像大禹治水的智慧,用在沟通管理上依然闪闪发亮。
下次遇到微信群突然99+未读消息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与其焦头烂额地一条条反驳,或许发个投票链接、约个讨论时间,就能把湍急的情绪漩涡变成推动解决问题的浪花。毕竟,会说话的人管理话语,聪明的人管理说话的“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