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ǒu tóu chán
成语解释: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成语出处:宋 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
繁体字形:口頭禪
英文翻译:pet phrase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头:[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梳头。平头。分头。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目:李头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7.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姓。[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嚼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准头。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
禅:[chán]1.佛教用语,指排除杂念,静坐:坐禅。参禅。2.泛指佛教的事物:禅林。禅杖。[梵dhyāna][shàn]禅让:受禅。禅位。
你身边有没有那种总把“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挂在嘴边的朋友?这类成语作为口头禅时,其实藏着说话人的小心思。比如当小李反复强调“眼见为实”,可能是在暗示自己更相信实际验证过的信息。这些浓缩了千年智慧的四字短语,究竟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沟通?
为什么成语会成为高频使用的口头禅?试想开会时有人突然蹦出“众口铄金”,既点明了群体意见的力量,又避免了直说“你们别瞎起哄”的尴尬。这种含蓄表达就像社交润滑剂,既能传递态度,又给双方留了台阶。我常发现,习惯用“宁缺毋滥”的人,往往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要求——成语选择其实暴露了我们的价值观底色。
但成语口头禅也有副作用。某次聚餐,朋友第八次说出“民以食为天”时,整桌人默契地翻了个白眼。过度重复的成语就像被按了单曲循环的唱片,再美妙的旋律也会让人听觉疲劳。我的观察是,适当加入白话解释能让成语焕发新生,比如把“饮水思源”扩展成“就像咱们吃水不忘挖井人”。
有趣的是,同一句成语在不同场景能擦出不同火花。同事小张总爱说“船到桥头自然直”,在项目遇到瓶颈时是定心丸,在朋友拖延症发作时却成了纵容借口。这让我想到,成语就像瑞士军刀,关键看使用者如何挥舞。有次听见外卖小哥对着堵车长龙嘟囔“车到山前必有路”,突然觉得这个老话在新时代有了鲜活注解。
选择口头禅成语时,不妨想想它是否像件合身衣裳。隔壁王阿姨的“知足常乐”透着岁月静好,而创业青年的“破釜沉舟”则满是孤注一掷的锐气。最近我开始尝试把“三思而后行”换成“摸着石头过河”,意外发现这种改动能让老话更贴合当下语境。毕竟语言是流动的河水,成语也该在时代浪潮里激起新的浪花。
最后想起地铁里听见的对话:“我这人就是‘滴水穿石’的性子。”“巧了,我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两个截然不同的成语碰撞,倒像极了这个多元世界的缩影。或许口头禅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在茫茫词海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叶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