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ǒu xián tiān xiàn
成语解释:见“口含天宪”。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恒帝永兴元年》:“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衔天宪。”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比喻说话就是法律
繁体字形:口銜天寰
英文翻译:Tianxian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衔:1.马嚼子。2.用嘴含:燕子衔泥。3.怀在心里:衔恨。4.接受:衔命。5.职务和级别的名号:职衔。军衔。大使衔。
天:1.天空:顶天立地。太阳一出满天红。2.位置在顶部的;凌空架设的:天棚。天窗。天桥。3.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有时专指白天:今天。过了冬至,天越来越长了。4.用于计算天数:每天。第二天。三天三夜。忙了一天,晚上早点儿休息吧。5.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天儿还早呢。6.季节:春天。冷天。三伏天。黄梅天。7.天气:阴天。天晴。天冷了。8.天然的;天生的:天性。天资。天足。9.自然界:天灾。人定胜天。10.姓。
宪:1.法令:宪令。2.宪法:立宪。违宪。宪章。3.姓。
“口衔天宪”这个成语你听过吗?它最初出自《后汉书》,原指宦官把持皇权代传诏令,如今常用来形容说话权威、不容置疑的状态。比如某公司部门会议上,总监指着报表说:“这个方案必须按我说的执行”,旁边同事小声嘀咕:“看他口衔天宪的样子,好像自己就是真理代言人”。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成语适合用在什么场合?其实它既可用于严肃场景,也能用在日常调侃。比如家长辅导作业时,孩子突然挺直腰板说:“老师说必须用公式解题”,这时候妈妈笑着打趣:“小张老师这是口衔天宪啊”。这种用法既点出了话语的权威性,又带着轻松的生活气息。
值得思考的是,现代社会真需要这么多“口衔天宪”吗?在急诊室里,主任医师快速决断能救命;但在团队讨论中,如果总用命令式口吻,反而会压制创新思维。去年参加行业论坛时,有位嘉宾的发言让我印象深刻:“与其端着架子说话,不如多准备几个数据支撑观点——毕竟现在大家认的是道理,不是官衔。”
网络时代给这个成语增添了新注解。刷短视频时,常看到某些“专家”对着镜头斩钉截铁:“按我这个方法月入十万”,弹幕里立刻飘过“又开始口衔天宪了”。这种现象反映着当代人对伪权威的本能警惕,也提醒我们:真正的权威应当建立在专业与诚信之上。
有个有趣的发现:当人们说别人“口衔天宪”时,往往带着三分调侃;但若被评价为“说话有分量”,则暗含七分认可。这中间的微妙差别,正是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下次遇到强势表达的情况,不妨先辨别这是必要的决断力,还是过度的控制欲——毕竟,沟通的本质是思想的传递,而不是权力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