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ǒu
  • z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ǒu zhū bǐ fá

成语解释: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成语出处: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

繁体字形:口誅筆伐

英文翻译:condemn both in speech and in writing

口诛笔伐的意思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诛:1.谴责:口诛笔伐。2.杀(有罪的人):害民者诛。3.要求:诛求无时。

笔: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3.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4.手迹:遗笔。绝笔。5.笔画:笔顺。笔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笔钱。三笔账。五笔生意。b)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笔。c)用于书画艺术:写一笔好字。他能画几笔山水画。7.姓。

伐:1.砍(树):伐木。伐了几棵树。2.攻打:征伐。讨伐。北伐。3.姓。4.自夸:伐善。不矜不伐(不自大自夸)。

成语评论

口诛笔伐”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嘴巴骂,用文字批”,常用来形容通过语言或文章公开谴责某件事。比如最近某明星被爆出逃税丑闻,社交媒体上立刻掀起一阵口诛笔伐,网友们纷纷发文批评,甚至有人写长文分析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问:口诛笔伐和普通批评有什么区别?” 关键在于它带有强烈的舆论审判意味。比如某企业污染环境被曝光后,不仅官方媒体发表社论批评,普通市民也会自发在社交平台持续声讨,形成一种社会压力——这种多角度、多形式的集体发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诛笔伐

个人觉得,口诛笔伐就像社会的“警报器”。去年某地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正是记者深入调查后的犀利报道,加上消费者的持续发声,才推动监管部门迅速介入整改。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力量也可能变成双刃剑。比如某些网络暴力事件中,未经核实的指控被疯狂转发,反而让无辜者受到伤害。

再举个有意思的例子:某作家新书被指抄袭,文学圈立刻分成两派。支持者写书评逐句对比举证,反对者则撰写万字长文反驳。这种笔墨交锋看似激烈,其实推动了公众对创作伦理的深度讨论。这时候问题来了:口诛笔伐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答案要看后续行动——如果只是停留在舆论层面,可能沦为情绪宣泄;但若能转化为立法完善或行业规范,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我发现当代年轻人更擅长用创意形式表达态度。比如某次环保事件中,有人制作漫画图解污染数据,有人把抗议标语编成说唱歌曲,还有人用短视频还原事件真相。这些新形式的“笔伐”突破了传统文字檄文的限制,让严肃议题变得更具传播力。

最后想说,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口诛笔伐更像是一面镜子。它既照出社会的不公,也映出参与者的素养。就像去年某公益组织账目问题曝光后,既有情绪化的谩骂,也有专业人士的财务分析。如何让批评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或许是这个成语在新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口诛笔伐的造句

  1. 造句 对坏现象我们要口诛笔伐。
  2. 造句 美国人有充分的理由口诛笔伐bp公司。
  3. 造句 对这种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我们必须口诛笔伐,使之无处容身。
  4. 造句 近来不断上演的"三人成虎"之类的事件,不仅给被口诛笔伐者造成极大伤害,也使不少人对网络现状忧心忡忡。
  5. 造句 但正如他们口诛笔伐的银行家那样,很少有人会这么想。
  6. 造句 对社会的不公进行口诛笔伐,正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7. 造句 国王阿卜杜拉的行为和保守派的口诛笔伐,反映了对于重新定义妇女角色和传统现代冲突的国内矛盾。
  8. 造句 人人口诛笔伐,痛斥祸国殃民的“四人帮”。
  9. 造句 还有,别忘了立体农场基本上根免于户外耕种所遭受的口诛笔伐:化肥用不着了,化石燃料燃烧产物不需要排放了,更不必和森林草原抢地盘了。
  10. 造句 对于这种祸国殃民的作法,人人都应发挥凛然正气,口诛笔伐。

"口诛笔伐"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