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kǒu sòng xīn wéi
成语解释:诵:朗读;惟:思考。口中朗诵,心里思考。
成语出处:明 王守仁《传习录》中卷:“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口中念诵,心里思考
繁体字形:口誦心惟
英文翻译:while pondering its meaning
口:1.嘴。2.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海口。3.特指港口。也特指长城的关口:转口。出口转内销。口外。古北口。4.行业;系统;专业方向:对口支援。文教口。专业不对口。5.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碗口儿。瓶子口儿。6.指人口:户口。拖家带口。7.指口味:口重。8.破裂的地方:裂口。疮口。9.刀剑等的锋刃:刀卷口了。10.骡、马、驴等的年龄(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这匹马六岁口。11.量词。用于人,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三口人。一口猪。两口缸。
诵:1.朗读;读出声音来:朗诵。诵诗。2.背诵:过目成诵。3.述说:传诵。称诵。
心:1.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稍偏左方,呈圆锥形,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内部有四个空腔,上部两个是心房,下部两个是心室。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也叫心脏。2.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思。心得。用心。谈心。一心一意。你心想到哪里去了?3.中心;中央的部分:江心。圆心。重心。4.二十八宿之一。5.姓。
惟:1.同“唯”。2.思想;思考:思惟(现在通常写作思维)。3.文言助词。常用在年、月、日之前:惟八月既望。
“口诵心惟”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比如学生背诵课文时,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可能第二天就忘了;但如果边读边琢磨作者想表达什么,甚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就会像种子一样在脑子里生根。这就是“口诵心惟”的力量——用嘴巴读出来,用心灵去感受。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用电子设备学习,还需要这种传统方法吗?举个职场例子:新人小张需要快速掌握行业术语,他选择每天早晨朗读专业手册,同时思考每个概念的实际应用场景。三个月后,他在部门分享会上能脱口而出精准的行业分析,而同期用碎片化刷手机学习的同事却常卡壳。可见,眼耳口心的协同运作,比单纯视觉输入更能形成深度记忆。
生活中另一个场景更直观:老李教孙子背古诗,发现孩子如果边背边想象“孤舟蓑笠翁”的画面,不仅记得牢,还能在作文里灵活运用。这揭示了一个学习规律——当语言输入与思维加工同步发生时,信息会从短期记忆转入长期认知框架。就像揉面团,光加水(输入)不揉搓(思考),永远成不了筋道的面条。
我个人观察到,现代人常陷入“收藏式学习”的陷阱,看到好文章就点收藏,结果收藏夹积灰也没再看。试着把其中一篇拿出来朗读,读两段就停下来问自己: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个例子能解释我遇到的什么问题?这种带着问题意识的口诵心惟,往往能打通知识阻塞点。就像疏通下水道,光倒疏通剂(被动接收)不够,还得用物理方式搅动(主动思考)。
最近遇到个有趣案例:音乐老师让学生边唱谱子边用手指在空中划旋律线。原本总跑调的学生突然开窍了,因为听觉、动觉和空间想象形成了联动。这让我想到,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可能不只是习惯动作,而是通过身体韵律帮助思维沉浸。当我们在咖啡厅戴着耳机默读时,或许可以试试轻声诵读,让多重感官参与信息解码。
说到底,口诵心惟的本质是构建认知闭环。就像做饭不能只买菜不烹饪,学习也不能只接收不消化。下次背单词时,不妨边念边联想相关场景画面;读工作报告时,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重点。这种古老的方法论,在信息爆炸时代反而成为对抗浮躁的利器,因为它让我们在快节奏中保留深度思考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