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ǔ féi jīn shòu
成语解释:比喻书法的不同风格。
成语出处:唐·张远彦《书法要录》卷二:“无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瘠。古今既殊,肥瘦颇反。”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定语;比喻书法的不同风格
繁体字形:古肥今瘠
英文翻译:Ancient fertility and modern barrenness
古:1.古代(跟“今”相对):远古。厚今薄古。2.经历多年的:古画。古城。这座庙古得很。3.具有古代风格的:古拙。古朴。4.真挚纯朴:人心不古。5.古体诗:五古。七古。6.姓。
肥:1.含脂肪多(跟“瘦”相对,除“肥胖、减肥”外,一般不用于人):肥猪。肥肉。马不得夜草不肥。2.肥沃:土地很肥。3.使肥沃:肥田粉。4.肥料:底肥。绿肥。化肥。积肥。5.收入多;油水多:肥差。活儿肥。6.指由不正当的收入而富裕:坑了集体,肥了自己。7.利益;好处:分肥。抄肥(捞外快)。8.肥大9.(跟“瘦”相对):棉袄的袖子太肥了。10.姓。
今:1.现在;现代(跟“古”相对):当今。今人。厚今薄古。古为今用。2.当前的(年、天及其部分):今天。今晨。今春。3.指示代词。此;这:今番。今次。4.姓。
瘠:1.身体瘦弱。2.(土地)不肥沃:瘠薄。瘠土。
“古肥今瘠”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描述的现象其实随处可见。比如老张总念叨:“二十年前村口小卖部一天能卖三百根冰棍,现在挂上二维码一天卖不到三十根”,这就是典型的“古肥今瘠”——过去丰盈的事物在现代变得单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隔壁王阿姨的裁缝铺给出了答案。八十年代她靠缝纫机养活全家,如今挂着“祖传改裤脚”的招牌却少人问津。不是手艺退步,而是成衣工业化让“量体裁衣”变成了小众需求。时代车轮碾过时,不会特意通知哪块石板该让路。
不过也有反向案例。苏州某丝绸厂曾濒临倒闭,厂长把织布机搬到直播间,教观众辨认桑蚕丝与化纤的区别。三个月后,定制旗袍订单排到来年立夏。这说明“古瘠今肥”同样存在,关键看能否在时代夹缝里找到新土壤。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个人觉得不必执着于“肥瘠”的标签。就像小时候街角的租书店,虽然被电子书取代,但爱听故事的孩子们现在捧着Kindle的样子,和当年蹲在书架间的模样并无二致。载体在变,核心价值其实始终流动着。
最近遇到个有趣案例:某县城把废弃粮仓改造成数字游民基地,粗粝的水泥墙上挂着光纤路由器,挑高的穹顶下回荡着键盘敲击声。这或许就是“古肥今瘠”的最佳注脚——旧容器装新酒,反而酿出意想不到的醇香。
看着老茶馆变成共享办公空间,我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深层智慧:它不是在比较古今优劣,而是提醒我们观察事物演变的轨迹。就像河床会改道,但流水永远向前,重要的是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