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ù bǐ zì zhì
成语解释:见“句栉字比”。
成语出处:清·钱谦益《宋子建序》:“宋子建尽取六代三唐之诗,句比字栉,继声属和,名之曰《遥和集》。”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文章等
繁体字形:句比字櫛
英文翻译:Sentence by sentence
句:[jù]1.句子:语句。词句。造句。2.用于语言:三句话不离本行。写了两句诗。[gōu]高句丽(Gāogōulí),古族名,古国名。也作高句骊。又人名用字,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
比:1.比较;较量:比干劲。学先进,比先进。2.能够相比:近邻比亲。坚比金石。演讲不比自言自语。3.比画:连说带比。4.对着;向着:别拿枪比着人,小心走火。5.仿照:比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6.比方;比喻: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7.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叫做它们的比,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8.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9.a)“一”加量词在“比”的前后重复,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b)比较高下的时候用“比”,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跟”或“同”。10.姓。11.紧靠;挨着:比肩。鳞次栉比。12.依附;勾结:朋比为奸。13.近来:比来。14.等到:比及。
字:1.文字:汉字。识字。字体。字义。常用字。2.(字儿)字音:咬字儿。字正腔圆。他说话字字清楚。3.字体:篆字。柳字。宋体字。美术字。4.书法作品:字画。一幅字。5.字眼;词:他说行,谁还敢说半个“不”字。6.字据:立字。收到款子,写个字儿给他。7.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叫“字”:岳飞字鹏举。曾巩字子固。8.俗指电表、水表等指示的数量:这个月电表走了50个字,水表走了20个字。9.许配:待字。10.姓。
栉:1.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2.梳(头发):栉发。栉风沐雨。
“句比字栉”这个成语,原意是像梳子齿一样逐句逐字地对比分析,常用来形容写作或阅读时对细节的严谨态度。比如,一位作家在修改小说时,可能会反复核对每一句话的用词是否精准,甚至调整标点符号的位置,这就是“句比字栉”的体现。
问:成语中的“比”和“栉”具体指什么?答:“比”是挨个对照,“栉”是梳子,合起来就像用梳子梳理头发一样,把文字和句子梳理得条理分明。比如学生写论文时,先列大纲再填充内容,最后逐段检查逻辑漏洞,整个过程就是典型的“句比字栉”。
生活中这种态度其实无处不在。比如家长辅导孩子做数学题,让孩子把解题步骤一步步写清楚,而不是直接报答案;又比如程序员调试代码时,逐行检查变量是否赋值正确。这些场景都在用行动诠释“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问:为什么现代人需要这种“较真”的态度?答:信息爆炸时代,粗放式的内容生产容易导致误解。比如社交媒体上一条未经核实的新闻,如果传播者能多花三分钟查证来源,或许就能避免一场谣言风波。个人认为,这种“较真”不是钻牛角尖,而是对他人时间和注意力的尊重。
有趣的是,过度追求“句比字栉”也可能带来困扰。曾有位编辑朋友因为纠结标题里的某个介词,导致整期杂志延迟付印。这提醒我们:严谨和效率需要平衡,就像炒菜既要控制火候,也要把握出锅时机。
观察身边的人会发现,擅长“句比字栉”的往往有两种特质:一是对专业领域的敬畏心,比如律师逐字解读合同条款;二是对生活的感知力,就像摄影师通过调整取景角度让画面更有故事感。这种能力其实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培养——下次读文章时,试试用红笔圈出三个最打动你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何这样表达。
最后想说的是,文字如镜子,照见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当我们用“句比字栉”的精神对待重要的事情,收获的不仅是更优质的结果,更是一种掌控细节的踏实感。就像拼乐高时,每个零件严丝合缝的瞬间,会让人由衷感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