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òu
  • ér
  • jià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kòu mǎ ér jiàn

成语解释: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成语出处:《史记·伯夷列传》:“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敂馬而諫

英文翻译:To remonstrate with the horse

叩马而谏的意思

叩:1.敲;打:叩门。2.磕头:叩首。叩头。叩谢。3.询问;打听:略叩生平。叩以文义。4.姓。

马:1.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车、耕地、乘骑等用。皮可制革。2.大:马蜂。马勺。3.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进谏。直言敢谏。从谏如流。

成语评论

叩马而谏”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背后有个挺有意思的历史故事。相传商朝末年,周武王带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两兄弟直接拦在武王的马前,拽着缰绳劝他别打这场仗。你说这俩人胆子大不大?连军队统帅的马都敢拦,就为了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

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他们为啥要冒死劝谏?其实这背后藏着古人对“道义”的执着。伯夷、叔齐觉得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就算纣王再昏庸,臣子也不该动武。这就像现在职场里,有人看到公司决策有问题,哪怕可能得罪领导也要当面提意见。虽然方式不同,但那份较真的劲儿是不是挺像?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硬刚式劝谏”真的管用吗?当年武王就没听劝,照样灭了商朝。但故事到这里还没完——伯夷、叔齐后来宁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把“坚持原则”做到了极致。这种精神放在今天看,可能有人觉得太极端,但换个角度想,现代社会不也需要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吗?

我倒是觉得,叩马而谏的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是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就像现在年轻人创业,明知道九死一生还是往前冲;或者医生坚持给绝症患者尝试新疗法。这种选择无关对错,关键在于行动背后的信念是否纯粹。当然,咱们普通人不用学古人拦马,但遇到原则性问题时,能守住底线就是现代版的“谏”了。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古人劝谏要“叩马”,现代人提意见发个微信就行。方式变了,但核心没变——提建议的人总要克服心理障碍。下次开会时想说又不敢说的话,不妨想想三千年前那两个拦马的老头,说不定就能鼓起勇气开口了。毕竟,有价值的意见不说出来,可能比说错话更让人后悔。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你穿越回古代,会像伯夷叔齐那样死磕到底,还是换个更智慧的方式表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现在工作中,直言不讳和委婉建议各有适用场景。但无论选哪种方式,记得真正的劝谏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是为了让事情变得更好——这个道理,古今倒是相通的。

"叩马而谏"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