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ào fù dù mǔ
成语解释:召:指两汉召信臣;杜:指东汉杜诗。召信臣与杜诗先后任南阳太守,行善政。称赞地方官政绩显赫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诗传》:“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称赞地方官
繁体字形:召父杜母
英文翻译:Calling for father and mother
召:[zhào]1.召唤:召集。他已被上级召回北京。2.姓。3.寺庙(多用于地名):乌审召。罗布召(都在内蒙古)。[蒙][shào]1.周朝国名,在今陕西凤翔一带。2.姓。
父:[fù]1.父亲:父子。老父。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祖父。伯父。舅父。[fǔ]1.老年男子:田父。渔父。2.同“甫1”3.姓。
杜:1.杜梨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杜梨,也叫棠梨。苗木常作梨树的砧木。2.堵塞:以杜流弊。防微杜渐。
母:1.母亲:母女。老母。母校。2.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祖母。伯母。姑母。姨母。舅母。3.属性词。(禽兽)雌性的(跟“公”相对):母鸡。母牛。这头驴是母的。4.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5.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工作母机。失败乃成功之母。6.姓。
大家可能听说过“召父杜母”这个成语,但具体怎么用呢?举个真实场景:某社区最近评选年度优秀志愿者,王阿姨因为常年帮邻居接送孩子、调解矛盾,被大家称为“当代杜母”。这时李叔打趣道:“要我说啊,咱们社区主任老张天天忙着修路灯、通下水道,这才是‘召父’本尊!”现场顿时笑成一片——你看,成语用对了地方,连夸人都能自带文化味儿。
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其实它抓住了人性最朴实的期待:既需要雷厉风行解决问题的“严父”(召父),也渴望细致入微关怀的“慈母”(杜母)。就像我们公司新来的部门总监,月初刚推出绩效考核新规(召父作风),转身就安排茶水间增设哺乳室(杜母关怀),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艺术,让团队效率不降反升。
有次在古镇旅游,导游指着明代县衙遗址说:“古代清官既要断案如神,又要劝课农桑,这才配得上‘父母官’称号。”突然意识到,古人早就把“全能型干部”的标准刻在成语里了。现代职场中,那些既能带团队冲锋陷阵,又会留意员工情绪的领导,不正是这种智慧的延续吗?
最近看新闻,某地政务服务中心推出“午间不打烊”服务,市民纷纷点赞这是“新时代的召父杜母”。这让我想到,好的公共服务就像空气,平时不觉存在,需要时无处不在。这种将刚性的制度与柔性的服务相结合的理念,或许正是成语穿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
有个有趣现象:家庭教育中,“虎妈猫爸”的搭配常常被类比为“召父杜母”的现代版。但观察身边幸福家庭,更多是父母角色根据情境灵活转换——该立规矩时不含糊,要表达关爱时不含蓄。这种动态平衡的艺术,可能比刻意的角色分配更重要。
下次遇到需要夸赞他人的场合,不妨试试这个成语。比如看到同事既高效完成项目又主动帮新人改方案,可以说:“你这召父式的执行力加上杜母式的耐心,活该升职加薪啊!”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幽默感,比单纯说“你真棒”有意思多了。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让你用“召父杜母”形容一道菜,你觉得会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像重庆火锅——牛油锅底够劲道(召父),香油蒜泥碟够贴心(杜母),刚柔相济才成就人间至味。这种传统智慧的应用边界,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