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è gè jī pò
成语解释:各个:逐个;击:攻。军事术语。指利用优势兵力将被分割开的敌军一部分一部分消灭。有时也比喻将问题逐个解决。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指分别逐个击败对方
繁体字形:各個撃破
英文翻译:crush one by one
各:[gè]1.指示代词。a)表示不止一个:世界各国。各位来宾。b)表示不止一个并且彼此不同:各种原材料都备齐了。各人回各人的家。2.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双方各执一词。左右两侧各有一门。三种办法各有优点和缺点。3.姓。[gě]特别(含贬义):这人真各。
个:[gè]1.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有专用量词外也能用“个”):一个人。两个单位。2.单独的:个体。个人。3.人或物的体积:大个子。这瓜个儿不小。[gě]见〔自个儿〕
击:1.打;敲:击鼓。旁敲侧击。2.攻打:袭击。声东击西。3.碰:撞击。肩摩毂(gǔ)击。4.接触:目击。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各个击破”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贴切?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同时备考数学、英语、历史三门考试,时间紧张到焦头烂额。他灵机一动,先把数学公式整理成思维导图,花两天集中攻克;接着用一周时间每天背50个高频单词;最后把历史事件按时间轴串联记忆。结果三科成绩都超过了预期——这就是典型的“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逐个解决”。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分步骤处理”有什么区别?其实核心差异在于“击破”二字。比如处理客户投诉时,若只是按流程回复邮件、转接部门,可能问题依然存在;但若主动拆分矛盾点(产品问题、服务态度、赔偿方案),分别联系技术部、培训客服、拟定补偿协议,才算真正“击破”每个环节。前者像走流程,后者像精准拆弹。
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吗?市场部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品牌升级,涉及LOGO设计、宣传文案、渠道投放三大板块。如果让团队同时推进,很容易顾此失彼。后来我们把每周定为“专项攻坚周”:第一周全员头脑风暴设计方向,第二周文案组闭关打磨slogan,第三周集中对接媒体资源。这种“阶段式聚焦”让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打磨,反而比平行推进效率更高。
个人认为,这个方法最妙的地方在于“心理减负”。就像吃蛋糕时切块享用比面对整个蛋糕更容易下口,把复杂项目分解为可掌控的小单元,不仅能降低焦虑感,每完成一个小目标获得的成就感还会形成正向循环。不过要注意避免“过度拆分”——我曾把写作任务拆成30个细项,结果在琐碎事项中反而迷失了重点。
再举个反常识的例子:处理家庭矛盾时,“各个击破”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夫妻因育儿观念、财务分配、婆媳关系同时爆发争吵,若执着于单独解决某个矛盾点,容易让当事人觉得“你在避重就轻”。这时候更需要全局视角,先建立沟通基础再逐步梳理。可见方法论虽好,也要看具体情境,就像螺丝刀不能当锤子用。
下次遇到棘手难题时,不妨自问:这个问题能分解出哪些独立模块?哪些环节存在连带关系?优先击破哪个部分能产生最大杠杆效应?实践过程中你会发现,所谓“难题”往往是一串交织的绳结,找到那个“一拉就开”的关键点,远比胡乱使劲更重要。这种思维训练,本身就是在培养解决问题的肌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