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è zhí yī cí
成语解释:执:坚持。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
成语出处:巴金《春》:“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不能断定谁是谁非。”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动宾式;作谓语;形容意见不一致
繁体字形:各執一詞
英文翻译:each sticks to his argument
各:[gè]1.指示代词。a)表示不止一个:世界各国。各位来宾。b)表示不止一个并且彼此不同:各种原材料都备齐了。各人回各人的家。2.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做某事或同有某种属性:双方各执一词。左右两侧各有一门。三种办法各有优点和缺点。3.姓。[gě]特别(含贬义):这人真各。
执:1.拿着;掌握:执笔。执政。2.坚持;固执:执意不肯。3.捉住:被执。4.凭证;单据:执照。回执。5.执行:执法施令。6.交谊深厚、志趣相同的朋友:执友。父执。
一:1.最小的正整数。见〖数字〗。2.表示同一:咱们是一家人。你们一路走。这不是一码事。3.表示另一:番茄一名西红柿。4.表示整个;全:一冬。一生。一路平安。一屋子人。一身的汗。5.表示专一:一心一意。6.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a)用在重叠的动词(多为单音)中间:歇一歇。笑一笑。让我闻一闻。b)用在动词之后,动量词之前:笑一声。看一眼。让我们商量一下。7.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表示先做某个动作(下文说明动作结果):一跳跳了过去。一脚把它踢开。他在旁边一站,再也不说什么。8.与“就”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请就来。一说就明白了。9.一旦;一经:一失足成千古恨。10.“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本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11.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见〖工尺〗。
词:1.(词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词。义正词严。词不达意。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生活中常会遇到“各执一词”的情况,就像两个小朋友争辩冰淇淋口味,一个说巧克力最好,另一个坚持草莓最棒。这种各说各话的现象,背后究竟藏着什么门道呢?
记得去年公司会议上,市场部和研发部为新产品定位争得面红耳赤。市场部拿着用户调研数据说要走亲民路线,研发部举着技术专利证书主张高端定位。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专业人士也会陷入各执一词的僵局?原来当人们掌握不同信息碎片时,就像各自拿着拼图的一角,都以为看到了全貌。
家庭饭桌上也常见这样的场景。母亲认为孩子该多吃蔬菜,父亲觉得肉类更重要,孩子自己却盯着甜点不放。这种三代人饮食观念的碰撞,表面看是口味之争,实则蕴含着代际认知差异。有趣的是,各执一词的争执往往能倒逼出更深层的真相——就像搅拌沉淀的咖啡,不同观点激荡后反而让事实更清晰。
笔者在社区调解工作中发现,80%的邻里纠纷起初都是各说各理。楼上的觉得脚步声正常生活,楼下的认定是故意制造噪音。这时候如果强行判定对错,反而加剧矛盾。不如搬把椅子让双方坐下,把“我认为”换成“您能不能说说看”,往往能在各自立场中发现共通空间。
学术界有个经典案例,物理学家们为光本质争论百年,波动说与粒子说各执一词。谁能想到最后竟是“波粒二象性”统合了矛盾?这提醒我们,表面冲突的观点可能都是真相的某个切面。就像登山者从不同路线攀登,最终会在顶峰相遇。
下次遇到观点对峙时,不妨先给对方递杯茶。放下非要争个高下的执念,或许能在碰撞中发现第三条路。毕竟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棋盘,更多时候是块等待拼接的彩色马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