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óng páo tóng zé
成语解释:袍:长衣服的通称;泽:内衣。原形容士兵互相友爱,同仇敌忾。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成语出处:《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朋友之间
繁体字形:同袍同澤
英文翻译:comrades in the same army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袍:袍子:皮袍。棉袍儿。长袍。旗袍儿。
同:[tóng]1.相同;一样: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条件不同。同是一双手,我为什么干不过他?2.跟…相同:同上。同前。“弍”同“二”。3.共同:一同。会同。陪同。4.一同;一齐(从事):同甘苦,共患难。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5.引进动作的对象,跟“跟”相同:有事同群众商量。6.引进比较的事物,跟“跟”相同:他同哥哥一样聪明。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7.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跟“跟”相同:他同这件事无关。8.表示替人做事,跟“给”相同: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你别着急,我同你出个主意。9.表示联合关系,跟“和”相同:我同你一起去。10.姓。[tòng]见〖胡同〗。
泽:[zé]1.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沼泽。2.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泽。色泽。3.恩惠:恩泽。泽及枯骨(施惠于死人)。4.洗濯。5.汗衣,内衣。[shì]古同“释”,解散。
“同袍同泽”这个成语,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原意是指战友之间共享衣物,后来引申为形容共同经历困境、关系紧密的群体。比如,在疫情初期,各地医疗队奔赴一线时,一位医生在采访中说:“这时候大家真是‘同袍同泽’,防护服和口罩再紧缺,我们也会互相支援。”这句话生动体现了团队间无私互助的精神。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同袍同泽”而不是直接说“团结”?其实,这个成语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带有“物质共享”的具象含义。比如一家初创公司资金紧张时,创始人主动降薪并拿出积蓄补贴员工工资,员工感慨:“创业就像打仗,老板和我们‘同袍同泽’,大家更愿意咬牙坚持。”这里不仅强调精神上的团结,更突出了实际行动中的资源共担。
再举个反例:某次登山队遭遇暴风雪,个别队员私藏食物导致队伍分裂,最终酿成悲剧。事后幸存者反思:“如果当时能真正做到‘同袍同泽’,结果或许不同。”这种对比说明,成语背后的实践比口号更重要。我认为,现代社会虽不常穿“袍”用“泽”,但团队协作中仍需要这种将他人需求与自身利益绑定的意识。
有人疑惑:这个成语适用于家庭关系吗?完全可能。比如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奶奶生病后全家轮流陪护,孙子在日记里写:“看到爸妈白天工作、晚上陪床,我突然懂了‘同袍同泽’不只是战友专属。”这种跨越血缘的共情,恰恰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个人看来,这种精神在独居率攀升的今天更显珍贵。
最后不妨思考:当AI逐渐替代部分人类协作时,“同袍同泽”的内涵会改变吗?或许未来人类更需要与机器建立新型合作关系。但无论如何,成语传递的“命运共同体”内核,依然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就像航天员在空间站里共享实验设备,不同国家科学家依然践行着跨越时空的“同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