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wén xiá ěr
成语解释:遐:远;迩:近。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成语出处:《魏书 崔浩传》:“奚斤辨捷智谋,名闻遐迩。”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名聞遐邇
英文翻译:with fame spreading far and wide
名:1.名字;名称:人名。书名。命名。报名。给他起个名儿。2.名字叫做: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3.名义:你不该以出差为名,到处游山玩水。4.名声;名誉:出名。有名。世界闻名。5.出名的;有名声的:名医。名著。名画。名山。6.说出:莫名其妙。不可名状。7.占有:一文不名。不名一钱。8.a)用于人:三百多名工作人员。录取新生四十名。b)用于名次:第三名。9.姓。
闻:1.听见:听而不闻。耳闻不如目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见闻。新闻。奇闻。3.有名望的:闻人。4.名声:令闻。秽闻。5.用鼻子嗅: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姓。
遐:1.远:遐迩(远近)。2.长久:遐龄(年纪大)。
迩:近:迩来(近来)。遐迩闻名(远近闻名)。
提到“名闻遐迩”的成语,许多人会联想到“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这样的表达。比如“洛阳纸贵”原本描述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引发抢购,如今却常被用来形容作品的热度——某个网红奶茶店开业当天排起长队,网友调侃:“这架势快赶上洛阳纸贵了!”成语的古今用法差异,反而让它跨越时空,成了鲜活的语言工具。
有人问:“成语为什么能流传千百年?”答案或许藏在“通俗性”里。比如“画蛇添足”的故事:明明蛇没脚,偏要添上一笔反而闹笑话。这种用具体画面传递道理的方式,比直接说“别做多余的事”更让人印象深刻。就像邻居阿姨劝年轻人别乱花钱时笑着说:“可别学那个买椟还珠的傻子啊!”生活场景与成语的结合,让抽象道理瞬间落地。
成语的生命力还在于“弹性”。以“塞翁失马”为例,原本讲福祸相依的哲理,现在有人用它安慰考试失利的同学:“这次没进前三,说不定是塞翁失马,下次冲刺更有动力呢?”这种从宏大叙事向个体关怀的转变,恰恰说明语言会随时代呼吸。个人认为,成语像语言中的“乐高积木”——看似固定结构,却能拼出无限新意。
不过也有人质疑:“老用成语会不会显得陈词滥调?”其实关键在于“用得巧”。比如描述科技创新的文章里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让中国航天不再望洋兴叹”,这里的“望洋兴叹”既点出过去的技术困境,又暗含今日的突破,比平铺直叙更有张力。语言就像炒菜,成语是调味料——放对了分量才能提鲜。
观察日常对话会发现,成语早已渗透进生活的毛细血管。短视频博主用“庖丁解牛”形容拆解复杂问题的技巧,00后聊天时开玩笑说“你这拖延症简直是明日复明日”。当古老智慧以新姿态融入现代表达,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下次遇到合适的场景,不妨试着抛出一句贴切的成语,或许会有意料之外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