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òu xiàng qián jiē
成语解释:巷:胡同。指四处的街坊居民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那厮每走遍了后巷前街,几曾冲州撞府!”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后巷前街
英文翻译:Back alley front street
后: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后门。村前村后。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后天。日后。后辈。先来后到。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后。7.姓。
巷:[xiàng]1.较窄的街道:深巷。陋巷。一条小巷。街头巷尾。街谈巷议。2.(Xiàng)姓。[hàng]巷道。
前:1.方位词。在正面的(指空间,跟“后”相对):前门。村前村后。2.往前走:勇往直前。畏缩不前。3.方位词。次序靠近头里的(跟“后”相对):前排。他的成绩在班里总是前三名。4.方位词。过去的;较早的(指时间,跟“后”相对):前天。从前。前几年。前功尽弃。前所未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5.方位词。从前的(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前政务院。6.方位词。指某事物产生之前:前科学(科学产生之前)。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产生之前)。7.方位词。未来的(用于展望):前程。前景。事情要往前看,不要往后看。8.前线;前方:支前。9.姓。
街:街道,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大街小巷。
“后巷前街”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更像是日常口语中对“大街小巷”的灵活表达,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的热闹或覆盖范围广。比如:“春节一到,后巷前街挂满灯笼,连角落都透着喜庆。”这种描述是不是瞬间让人联想到烟火气十足的画面?
为什么这个表达能传递出“热闹感”?关键在于“后巷”和“前街”的对比——前者代表隐蔽的角落,后者是显眼的主干道。两者结合,暗示着“无一遗漏”的全面性。例如:“新政策一出,社区志愿者后巷前街发传单,确保每家每户都知情。”这种用法既点明了行动范围,又暗含了执行者的细致。
有人可能会问:用“大街小巷”不更直接吗?确实如此,但“后巷前街”自带一种口语化的亲切感。就像描述自家小区时,说“后巷那家包子铺,前街的奶茶店”比“所有店铺”更有画面感。语言的选择往往取决于我们想传递的温度。
个人认为,这类成语的妙处在于“留白”。比如描述城市复苏时:“解封后的城市,后巷前街渐渐有了脚步声。”不直接说“恢复生机”,却能让读者自行补全菜市场的吆喝、快递车的喇叭声。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比直白叙述更有余韵。
试着换个场景理解:互联网时代,“后巷前街”能否有新的诠释?或许可以比喻线上线下的融合。比如“品牌既要经营前街般的旗舰店,也不能忽视后巷般的社群运营”。这种新旧语境的碰撞,恰恰说明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使用。
下次写文章时,不妨试试这个思路:用具体场景替代笼统概括。与其说“全面覆盖”,不如说“从后巷的配电箱到前街的广告牌”;想表达“细致观察”,可以说“连后巷墙根的苔藓、前街梧桐的嫩芽都注意到了”。细节的堆砌,往往比宏大词汇更有说服力。
语言就像城市的肌理,既需要四通八达的“前街”,也离不开承载生活痕迹的“后巷”。选择什么样的表达,取决于我们想带读者看见怎样的风景。或许这正是汉语的魅力——在约定俗成与突破创新之间,永远留有让人惊喜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