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òu lái zhě jū shàng
成语解释: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成语出处:《史记 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繁体字形:后來者居上
英文翻译:Newcomers come to the fore
后:1.方位词。在背面的(指空间,跟“前”相对):后门。村前村后。2.方位词。未来的;较晚的(指时间,跟“前、先”相对):后天。日后。后辈。先来后到。3.方位词。次序靠近末尾的(跟“前、先”相对):后排。后十五名。4.后代的人,指子孙等:无后。5.君主的妻子:皇后。后妃。6.古代称君主:商之先后。7.姓。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者: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强者。老者。作者。读者。胜利者。未渡者。卖柑者。符合标准者。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3.用在“二、三”等数词和“前、后”等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前者。后者。二者必居其一。两者缺一不可。4.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风者,空气流动而成。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路上小心在意者!6.姓。7.指示代词。义同“这”(多见于早期白话):者番。者边。
居:1.住:居民。分居。2.住的地方;住所:迁居。民居。故居。3.在(某种位置):居左。居首。4.当;任:居功。以专家自居。5.积蓄;存:居积。奇货可居。6.停留;固定:变动不居。岁月不居。7.用于某些商店的名称(多为饭馆):同和居。沙锅居。8.姓。
上:[shàng]1.方位词。位置在高处的:上部。上游。往上看。2.等级或品质高的:上等。上级。上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卷。上次。上半年。4.旧时指皇帝:上谕。5.向上面:上缴。上升。上进。6.姓。7.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楼。上车。8.到;去(某个地方):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9.向上级呈递:上书。10.向前进:老张快上,投篮。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1.出场: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左边的旁门上。这一场球,你们五个先上。12.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上饭。上菜。上茶。13.添补;增加:上水。上货。14.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上刺刀。上螺丝。15.涂;搽:上颜色。上药。16.达到;够(一定数量或程度):上百人。上年纪。⒁(又shǎng)上声:平上去入。17.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1”。见〖工尺〗。18.表示由低处向高处:爬上山顶。19.表示有了结果或达到目的:锁上门。考上了大学。那时他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20.表示开始并继续:爱上了农村。[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⒁的又音。[shang]1.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脸上。墙上。桌子上。2.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会上。书上。课堂上。报纸上。3.表示某一方面:组织上。事实上。思想上。
生活中,“后来者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手机行业,诺基亚曾以坚固耐用的按键手机称霸市场,但智能机时代苹果、华为等品牌通过触屏交互和生态创新实现反超。有人会问:为什么先发优势没能持续?答案在于,市场环境和技术迭代带来的“赛道切换”——当用户需求从“抗摔耐用”转向“智能互联”时,适应新规则的企业才能领跑。
教育领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一位朋友分享过他的考研故事:备考初期他每天学14小时却收效甚微,直到考前三个月改变策略,通过真题归纳和错题精析,最终成绩反超了比他早复习半年的同学。这印证了效率比时长更重要的底层逻辑,就像马拉松运动员不会在发令枪响时就全力冲刺。
从个人视角观察这种现象,我认为真正的后来居上绝非偶然。就像移动支付超越传统银行,表面是技术颠覆,实则是对用户痛点的精准捕捉。那些愿意放下身段向后来者学习的前辈,反而更容易突破瓶颈。有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传统车企现在主动向特斯拉取经电动化技术,这种“反向学习”或许正是保持竞争力的密钥。
当我们在职场或生活中被超越时,或许该换个角度思考:这未尝不是认知升级的契机。就像数码相机淘汰胶卷时,柯达固守原有业务而衰落,富士胶片却转型医疗健康领域重获新生。竞争的本质不在于守住既有位置,而在于持续创造新价值。那些暂时领先的人,更需要警惕路径依赖带来的思维固化。
观察商业史会发现,每个时代都有“破坏性创新”改写行业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后来者的成功往往建立在对前人的继承与突破之上。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肩膀上”,真正的超越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传承中寻找突破点。这种动态平衡,或许才是进步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