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án gōng jǔ zhēng
成语解释:“宫”、“商”、“徵”都是中国古乐中的音阶名。指沉浸于优美的乐曲之中。同“含商咀徵”。
成语出处:景耀月《长歌行》:“目成造次非相谋,含宫咀徵何悠悠!”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含宫咀咀
英文翻译:The mouth of a palace
含:1.东西放在嘴里,不咽下也不吐出:含一口水。含着橄榄。2.藏在里面;包括在内;容纳:含着眼泪。这种梨含水分很多。工龄满三十年以上(含三十年)者均可申请。3.带有某种意思、情感等,不完全表露出来:含怒。含羞。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
宫:1.帝后太子等居住的房屋:宫殿。行宫。故宫。东宫。2.神话中神仙居住的房屋:天宫。龙宫。月宫。蟾宫。3.庙宇的名称:碧霞宫。雍和宫。4.群众文化活动或娱乐用的房屋的名称:少年宫。民族宫。劳动人民文化宫。5.指子宫:宫颈。刮宫。宫外孕。6.姓。7.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的“1”。见〖五音〗。
咀:[zuǐ]用于地名,如尖沙咀(在香港)。[jǔ]细嚼;玩味:咀嚼。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精华)。
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zhēng]1.“征”的繁体字。2.召集:“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3.責問、詢問:“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5.公開尋求、招請:“徵婚”、“徵文”、“誠徵女工”。6.課取、收取:“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7.預兆、跡象:“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含宫咀徵”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和古代音乐有关。宫、徵是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中的两个音级,这个成语原本指代对乐曲的细致品味。比如:“老艺术家闭目聆听古琴曲,时而点头微笑,仿佛在含宫咀徵中触摸到了千年前的韵律。”这里既保留了音乐本义,又引申出深入体会的意味。
有人问:现代人还用得上这么冷僻的成语吗?举个例子,当你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朋友说:“这些纹路不过是装饰”,你可以回应:“要含宫咀徵地看——这些回环线条其实象征着古人对天象的观察。”这时候成语就变成了打开文化密码的钥匙。
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需要慢品的事物。就像品茶师辨识茶汤层次,程序员解读代码逻辑,本质上都是“含宫咀徵”的过程。有次我读《红楼梦》,看到脂砚斋批注说“作者是含着眼泪写笑”,突然觉得好的文学评论就该这样含宫咀徵,从字缝里读出生命况味。
换个角度想,这个成语还能化解现代人的浮躁。同事小李最近研究短视频算法,总说“看个大概就行”。我提醒他:“算法推荐就像古乐谱,含宫咀徵才能发现用户真正的心理节拍。”后来他调整方法,果然做出了爆款内容。你看,老智慧遇见新技术,照样能碰撞火花。
或许有人觉得咬文嚼字太费劲,但语言的美妙不就在这些细微处吗?就像吃螃蟹要剔骨吸髓,读诗要推敲字眼,生活中的很多美好,恰恰需要这种“含宫咀徵”的耐心。下次遇见值得细品的事物,不妨试试这个成语,它会让你观察世界的角度多出一分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