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ǐ kuì zhèn lóng
成语解释:聩:耳聋。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和醒悟。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强大
成语出处:清·邓显鹤《邹君墓志铭》:“居德善俗,启聩振聋,儒者之效,匪徒言说。”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力量大
繁体字形:启聩振聋
英文翻译:Enlighten and deafen
启:1.打开:启封。启门。某某启(信封上用语,表示由某人拆信)。2.开导:启蒙。启发。3.开始:启行。启用。4.陈述:敬启者(旧时用于书信的开端)。某某启(用于书信末署名处)。5.旧时文体之一,较简短的书信:小启。谢启。6.姓。
聩:耳聋:振聋发聩。
振:1.摇动;挥动:振翅。振笔疾书。2.振动:共振。谐振。振幅。3.奋起;振作:振奋。振起精神来。听说比赛开始,观众精神一振。4.姓。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聋哑。耳聋眼花。
“启聩振聋”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古雅,但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位老师发现学生沉迷手机游戏,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用“游戏开发者如何设计让人上瘾的机制”作为课题,组织学生讨论。这种用兴趣撬动反思的方式,不正是用巧妙的声音唤醒装睡的人吗?
有人可能会问:“启聩振聋和普通说教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破冰”的巧劲。就像医生不会直接对糖尿病患者说“别吃糖”,而是用显微镜展示高糖血液中的细胞变化。当真相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麻木的认知才会真正被撼动。
在职场沟通中如何实践?某科技公司的新人总被客户投诉沟通生硬。主管没有照本宣科讲沟通技巧,而是把投诉录音做成了AI语音模型,让员工亲耳听到机械式应答带来的负面感受。这种沉浸式体验比百句说教更能激发改变意愿——毕竟,没有什么比自己“听”到问题更有说服力。
值得注意的是,启聩振聋不是单向输出。就像好的电影导演不会直接告诉观众道理,而是用镜头语言引导观众自己得出结论。真正有效的唤醒,需要给接收者预留思考空间。就像朋友劝戒烟时,与其反复说危害,不如问:“你记得上次爬山喘不过气是什么时候?”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启聩振聋的价值愈发凸显。当海量资讯让人产生心理茧房,能穿透认知屏障的声音往往具备两个特质:一是建立情感共鸣,比如环保组织用冰川消融的对比视频代替数据报告;二是制造认知冲突,就像把外卖包装盒堆成小山放在办公楼大厅,让“环保意识”从概念变成视觉冲击。
最后想说的是,启聩振聋不仅是表达者的艺术,更是倾听者的修行。当我们抱怨“对牛弹琴”时,或许应该先检查自己用的是不是对方能听懂的音符。就像给祖辈讲解网络安全,与其说“不要点击陌生链接”,不如演示一次真实的诈骗过程——理解永远建立在可感知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