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uī tán dé pò
成语解释:好象吹一吹、弹一弹就会弄破似的。形容面部的皮肤非常细嫩。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觑俺姐姐这个脸儿吹弹得破,张生有福也呵!”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形容面部的皮肤非常细嫩
繁体字形:吹彈得破
英文翻译:soft
吹:1.合拢嘴唇用力出气:吹灯。吹一口气。2.吹气演奏:吹笛子。3.(风、气流等)流动;冲击:风吹雨打。吹风机。4.说大话;夸口:先别吹,做出成绩来再说。他胡吹一通,你还真信。5.吹捧:又吹又拍。6.(事情、交情)破裂;不成功:婚事告吹。这个月的计划又吹了。
弹:[dàn]1.弹子:弹丸︱泥弹。2.枪弹;炮弹;炸弹。[tán]1.用手指弹击:把袖子上的土弹掉。2.用手指、器具拨弄或敲击乐器:弹吉他。弹钢琴。3.有弹力或用弹力发射:弹簧。弹射。4.抨击;检举:弹劾。讥弹。
得:[dé]1.得到(跟“失”相对):取得。得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2.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得六。五减一得四。3.适合:得用。得体。4.得意:自得。5.完成:饭得了。衣服还没有做得。6.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表示同意或禁止: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7.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表示无可奈何:得,这一张又画坏了!8.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9.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多用于否定式):水渠昨天刚动手挖,没有三天不得完。[de]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多见于早期白话):出得门来。[děi]1.助动词。需要: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2.“得”的否定是“无须”或“不用”,不说“不得”。3.助动词。表示揣测的必然:快下大雨了,要不快走,就得挨淋。4.舒服;满意:这个沙发坐着真得。
破:1.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手破了。纸戳破了。袜子破了一个洞。2.使损坏;使分裂;劈开:破釜沉舟。势如破竹。破开西瓜。3.整的换成零的: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4.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破格。破例。破记录。5.打败(敌人);打下(据点):攻破城池。大破敌军。6.花费:破钞。破费。破工夫。7.使真相露出;揭穿:说破。一语道破。案子已经破了。8.受过损伤的;破烂的:破衣服。房子很破了。9.讥讽东西或人不好(含厌恶意):谁看那破戏!
哎哟喂,"吹弹得破"这成语听着就让人联想到嫩豆腐似的皮肤,但到底啥意思呢?咱先举个栗子:古代小说里常写"那姑娘的肌肤吹弹得破,仿佛沾了露水的桃花瓣",这时候你脑海里是不是立马浮现出薄如蝉翼的画面?说白了,这词儿就是形容东西娇嫩到一口气都能弄坏的程度。
等等,有人可能要问:"为啥非得用吹和弹这两个动作?" 你品,你细品——吹气儿是轻飘飘的接触,弹指是瞬间的触碰,连这两种最轻柔的动作都能造成破坏,可不就是极致的脆弱嘛!好比刚出锅的焦糖布丁,勺子轻轻一碰就"咔擦"裂开,这画面感直接拉满。
要我说啊,现代社会倒是有新用法。比如闺蜜新做的美甲镶满水钻,你可能会打趣:"哎你这指甲金贵得吹弹得破,搬砖可别找我啊!" 既保留了原意又添了幽默感。我个人觉得成语就像变形金刚,关键看你怎么灵活组装。
再举个反常识的例子:博物馆里价值连城的宋代瓷器,解说员说"这些器皿虽历经千年,实则吹弹得破",这时候脆弱性反而成了珍贵感的放大器。您瞧,同一个成语放在不同场景,居然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情感张力,中文的博大精深真不是盖的!
最后唠句实在的,语言就像橡皮泥,重点不在死记硬背,而在捏出有意思的形状。下次遇到"吹弹得破"这种自带画面感的成语,不妨多试试,没准能玩出新花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