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gù shuò xì yáng
成语解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成语出处:《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繁体字形:告朔餼羊
英文翻译:do something perfunctorily as a routing practice
告:1.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告诉。告知。广告。报告。通告。忠告。2.向国家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诉:告状。到法院去告他。3.为了某事而请求:告假。告贷。4.表明:告辞。自告奋勇。5.宣布或表示某种情况的实现:告成。告罄。告一段落。事情已告结束。6.姓。
朔:1.农历每月初一。2.北:朔风。朔方。
饩:1.谷物;饲料。2.活的牲口;生肉。3.赠送(食物)。
羊:[yáng]1.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绵羊。黄羊。羚羊。羊羔。羊毫。羊肠线。羊肠小道。2.姓。[xiáng]古同“祥”,吉祥。
“告朔饩羊”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它背后藏着有趣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每月初一的祭祀仪式“告朔”逐渐流于形式,连祭祀用的活羊(饩羊)也成了摆设。后人就用这个成语比喻徒有形式却无实质意义的行为。
举个例子:公司要求每个部门提交周报,但领导从不查阅具体内容,只是机械地收集文档。有同事私下吐槽:“咱们这周报制度,简直是现代版告朔饩羊。”这句话精准点出了形式主义的尴尬——流程看似完整,实际价值却像那只无人问津的羊。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种“空架子”现象屡见不鲜?其实这和人性中的路径依赖有关。当某个传统或制度失去原有功能时,人们往往选择保留外壳,因为打破惯性需要勇气和智慧。就像有些学校强制要求学生穿校服,却忽略培养真正的仪容仪表内涵,这就让校规变成了“装饰品”。
值得注意的是,“告朔饩羊”并不完全是贬义词。我曾参与过一个社区读书会,起初大家只是为完成任务而签到,后来有人提议每周分享读书笔记,这个“形式”逐渐催生了深度交流。这让我意识到:空洞的仪式如果能注入新内涵,就能焕发新生。
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成为“饩羊”呢?有个简单方法:定期追问自己“这件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比如健身时如果只追求打卡照片,不如转而关注体能数据的变化;写工作报告时如果只为应付上级,不如思考如何通过记录提升工作效率。真正的仪式感,应该像种子而非标本——能生根发芽,而非静止在框架里。
最后分享一个观察: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往往都完成了从“饩羊”到“活羊”的蜕变。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更承载着文化传承;春节红包从铜钱变成电子转账,但传递祝福的本质未变。或许对待传统最好的态度,就是既保留象征意义,又赋予它时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