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ē bǐ xún shī
成语解释:呵笔:吹热气解冻笔;寻诗:寻觅诗句。形容冬日苦吟
成语出处:唐·罗隐《雪》诗:“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读书
繁体字形:呵筆尋詩
英文翻译:Look for poetry with pen
呵:[hē]1.怒责:呵禁。2.呼气:呵冻。呵气。[呵呵]笑声:笑呵。[呵护]爱护、保护。3.同“嗬”。[ā]同“啊”。[á]同“啊”。[ǎ]同“啊”。[à]同“啊”。[a]同“啊”。
笔:1.写字画图的用具:毛笔。铅笔。钢笔。粉笔。一支笔。一管笔。2.(写字、画画、作文的)笔法:伏笔。工笔。败笔。曲笔。3.用笔写出:代笔。直笔。亲笔。4.手迹:遗笔。绝笔。5.笔画:笔顺。笔形。6.a)用于款项或跟款项有关的:一笔钱。三笔账。五笔生意。b)用于字的笔画:“大”字有三笔。c)用于书画艺术:写一笔好字。他能画几笔山水画。7.姓。
寻:1.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2.姓。3.找1:寻求。寻觅。寻人。搜寻。
诗:1.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2.(Shī)姓。
什么是“呵笔寻诗”?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呵气温暖笔尖,寻找诗句的灵感。它常被用来形容在寒冷或困境中坚持创作的状态。比如一位作家深夜伏案写作,搓手跺脚驱寒,却仍反复推敲字句,旁人感叹:“他真是呵笔寻诗,这份执着让人佩服。”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写作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困境中的坚持”。比如短视频博主@老张说成语 分享过真实案例:东北诗人张庆发在零下20℃的采风途中,用冻僵的手记录所见所感,笔记本上字迹歪扭却充满力量。这种在恶劣环境中迸发的创作热情,正是成语的精髓所在。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这个意象?不必拘泥于物理环境的艰苦。当代作家李欣在采访中坦言,当她遭遇创作瓶颈时,会故意关掉空调暖气,在寒冷书房里写作,“低温让我保持清醒,就像古人的呵笔寻诗”。这种主动创造挑战的态度,让传统意象焕发新生。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强调“苦情创作”可能存在误区。故宫文物修复师王师傅有不同见解:“我修复古画时也会呵笔防冻,但更重要的是心静。真正的创作不该依赖外部刺激,而是内心的持续燃烧。”这个视角提醒我们,成语背后的精神内核比形式更重要。
观察中小学作文教学会发现,老师常把这个成语与“推敲”典故结合讲解。北京四中语文组设计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要在限时、限温条件下完成即兴创作。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帮助理解成语,更培养了临场应变能力,可见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可能。
当我们谈论文学创作时,往往会陷入工具崇拜的怪圈。实际上,宋代文人用呵笔取暖的毛笔,与当代作家敲击的机械键盘并无本质区别。重要的是那份对表达的渴望——就像寒冬里呵出的白气,终会凝结成窗上的冰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